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
愁向欢场起。易销魂、才人结习,大都如是。只觉江山多寂寞,无处教人欢喜。
抱斯意、吾侪应尔,抑郁无端同故态,更飘零、知遇俱相似。
共回首、雁声里。
闲情十载抛流水,念家山暮云回合,自伤羁滞。丽句清词刊落尽,柳絮今沾泥滓。
有锦瑟、吟编曾毁。尚忆孱躯痴绝日,病琅邪、几为多情死,同调者、那堪此。
君不见梁州之谷斜与褒,中有栈道干云霄。仰手可以扪东井,下临长江浩汗汹波霄。
大禹胼胝恐未到,帝遣五丁开神皋。巨灵运斧地维坼,然后南通巴蜀西羌髳。
蛇盘萦纡六百里,千回万曲缘秋毫。悬车束马弗可以径度,飞腾绝壁愁猿猱。
汉家留侯真妇女,烈火一炬嗟徒劳。噫嘻乎!三秦之人困征戍,军书蜂午如猬毛。
衔枚荷戈戟,转粟穷脂膏。估客尔何来,万里竞锥刀。
须臾失足几千仞,猛虎腹蛇恣贪饕。出险洒酒始相贺,磷磷鬼火闻呼号。
泰运开,尚书来,恩如雨露威风雷。一呼集畚锸,再呼伐薪柴。
醇醯浇山万夫发,坐看巉岩削尽为平埃。噫嘻乎!
益烈山泽四千岁,火攻莫救苍生灾。昔也商旅鱼贯行,今也不忧狼与豺。
昔也单车不得上,今也康庄之途足以走连䡨。僰童巴舞贡天府,桃笙賨布输邛崃。
歌《豳风》,击土鼓,贾父之来何晚哉!丰功弈弈垂万祀,经济不数韦皋才。
中朝衮衣待公补,璇玑在手平泰阶。西望剑阁高崔巍,侧身欲往空徘徊。
大书深刻告来世,蛟龙岌嶪磨青崖。金穿石泐陵谷徙,我公之功不与伏波铜柱同尘埋。
随风衮衮软尘埋,懒上摩肩十二街。故里何堪长作别,残年且住亦为佳。
寻巢那省禽思越,失性真同橘渡淮。惟有东皇如旧识,探春先制两芒鞋。
憔悴烟痕水阁头,娟娟凉露怯深秋。旧时枝叶凋零尽,写出西风一夜愁。
急捕蝗,令如火,事关官黜陟,小民焉敢惰。东村西村办酒浆,胥隶杂遝来捕蝗。
蝗兮蝗兮驱不去,禾稼转受蹂躏伤。我闻古人语,螟螣蟊贼各有主。
吏治贪残实自取,胡为罚弗及吏反及民,嗟我妇子罹苦辛。
官今报蝗不为害,大府交章荐治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