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宰相权德舆有诗《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据宋·宋敏求《长安志图》所绘的唐太宗昭陵图,在陵域范围之内,有“瑶台寺”、“广济寺”、“澄心寺”、“百城寺”、“舍卫寺”、“升平寺”、“证圣寺”、“宝国寺”等。又据《金石萃编》记载:“瑶台寺,则《昭陵图》有之,在昭陵之西、澄心寺之南也。”据今考古,瑶台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处。此诗当是权德舆于昭陵所写。查其诗中之意,则与某位公主有关。
“嬴女乘鸾已上天”。“赢女”,指秦穆公之女弄玉。萧史教弄玉吹箫引凤,后来二人乘凤鸟而去。此句以弄玉成仙比喻公主去世。
“仁祠空在鼎湖边”。“仁祠”,明·杨慎《艺林伐山·仙陀》:“佛寺曰仙陀,又曰仁祠。”在此当指瑶台寺。“鼎湖”,本为古代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处,后借指帝王。如清·吴伟业《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此句指公主死后,空留下瑶台寺在唐太宗的昭陵旁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此句扣题,点明写诗之时是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月夜。
“一望金波照粉田”。“金波”,月光。“粉田”,脂粉田,即公主的汤沐邑。此句再次点明季节,及瑶台寺与公主的关系。
全诗大意:公主不幸去世了,只留下瑶台寺还在昭陵旁边。今天晚上正值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明亮的月光照着这座用公主的汤沐所得造的寺庙
那么,此诗中提到的公主是谁呢?
此诗既然写于昭陵,则公主当是唐太宗的姐妹或者女儿。查《新唐书·公主传》,唐太宗的姐妹与女儿中,葬地与佛寺有关者有二:一、比景公主,始封巴陵……显庆中追赠,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二、晋阳公主……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又据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三》:“第五百九十三,《唐瑶台寺碑》:许敬宗撰,诸葛思祯正书。贞观十八年。”则至迟到贞观十八年,瑶台寺就已经存在,则此庙与比景公主无关。再据《新唐书·公主传》,“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与“粉田”之意正合,则晋阳公主的葬地极可能就在瑶台寺附近。
当然,瑶台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算是很外围了,比起同母姐妹们,离昭陵主峰似乎太远,不符合晋阳的身份。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当时认为女子未及笄而亡的有戾气,不能葬在家族墓地,只能葬在佛寺中,用佛法化解戾气。所以二凤在昭陵边修佛寺,并且把小犀牛葬在那里,其实已经是在打擦边球,没办法再近了。
解吟椒,工咏絮。湘管墨花吐。绮岁盈盈,明月正三五。
想它阑写乌丝,团香镂雪,有密字、珍珠无数。
仙何处。等閒一现优昙,天风自来去。夜半云车,传呼阿香禦。
定知六甲灵飞,步虚声里,先问讯,投壶玉女。
轻舟独汎午时风,车马当年一日空。绿水青门映红树,一时都入感伤中。
去年愁,今年事,依旧望春凄绝。帘户好东风,黄昏近、燕子归傍画梁说。
放镫时节。惊故国、堕梅如雪。才信粉坼红黏醉,醒中易成消歇。
倦游宴东园、湔裙路。谁误约、书花写叶。而今歌尘绿遍,溅回波、卷泪双叠。
新声但有暮鴂。更恼乱、玉龙吹彻。看门外、逝水漂花去,江南梦阔。
宇内甚旷远,日月一何速。久别十余年,容颜易昔夙。
把酒话浮沈,世事良反覆。感君云霄客,谆谆念朴?。
薄才安蹇劣,非能爱林麓。况值愁病侵,甘心学草木。
所恃有故人,脱蓑方秉轴。立贤遍远迩,造我苍生福。
四海息兵荒,野老乐耕读。转瞬功成时,偕手说蕉鹿。
晴窗閒共蹑丹梯,一览诸峰万木低。孤磬响闻天井外,残莺声送夕阳西。
泉分石涧聊堪煮,酒有邻家不用携。十载青藜曾共对,故人今已直金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