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这首《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立刻深挚的友情。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证之。究极而论,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小山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 [4] 全曲通过对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写,构建出高远、清幽的境界,营造出静谧的禅境。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头三句写景。首句“青苔古木萧萧”,讲古木萧萧,青苔丛生。“青苔古木”,是构成首句物境的基础,青苔结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将青苔、古木理解为并立的意象。“萧萧”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木叶肃杀、飘落的情态,这里也是用来衬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静的气氛。
“苍云秋水迢迢”,写水云状貌。“苍云”是高空长云,有宏阔的气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饰“秋水”,结构同“萧萧”修饰“古木”一样。“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长空一色的景貌,这里的“迢迢”其实也感染了“苍云”的色彩。
“红叶山斋小小”,写鲁卿山斋所在,有红叶飞落环绕,与肃杀的古木、旷远的云水相比,山斋不过是“小小”的一座。但“山斋”与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长天,都是肃杀清远的“黑白照片”,而环绕“山斋”的“红叶”却是秋季最艳丽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结构,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画出秋山云水的样貌。从色彩和结构的丰富性上来讲,“青苔古木萧萧”最肃杀,“青苔”“古木”都是较死板、幽深的物象;“苍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顿时开阔,色彩也更明亮了;“红叶山斋小小”,一“红”一“小”,与前文形成对比——“红”与“萧萧”“苍云”对照,形成鲜艳的色彩刺激,“小”与“萧萧”“迢迢”对照,实际上是把焦点集中到了“山斋”上来。
红叶”使得“山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图的中心,但“山斋”之“小”又为后文的继续展开留下了余地。其一。将鲁卿的“山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这就使得下文“有谁曾到”的句子显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写的其实还是鲁卿斋的幽深,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谓“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劲花清,自古是高士隐者的代表,作家说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鲁卿比作梅—般的高士来赞扬了。
过溪桥”是一个过程,作家想要探访“山斋”,但还在路上,刚刚踏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这样的写法。从效果上应和了前文“有谁曾到”的疑问,连诚心探访的作家都只是方过溪桥,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处了。
《天净沙》常用来写秋景、抒悲远之情。这首《天净沙》,则是通过秋景的衬托,写高士鲁卿的隐逸。一句“探梅人过溪桥”,带着些许禅意。
下马一言,不及暄寒。昔年毛羽,今日肺肝。我怀如痞,君怀几许。
登堂直视,无心可举。明月浮空,清霜堕地。将军北园,金吾西第。
罗屏昼掩,金罍夜开。呼卢射覆,飞爵流杯。吾为若舞,若为吾歌。
剑去龙沉,逝将奈何。情长刻短,炉寒火青。歌尊乱箸,谁是主人。
鹏飞九万,为鸴鸠笑。我欲携君,连翩海峤。
十年不入市,一饮复何愁。秘箓时堪展,华簪久已投。
只有归田赋,钿无问舍谋。营营怜俗子,得失尽成忧。
家本青山旁,白云守孤尚。偶逐春风行,看花玉京上。
连裾尽百豪,中心无所向。思从高世俦,尽除昏妄相。
方髯同客舍,披胸多古状。新吟时警策,玄谈日疏放。
片冰置玉壶,满堂自清鬯。深怀获素友,真堪竭腑脏。
平生意中事,今日为君偿。携君共寥廓,天宇何悠旷。
舒晴漱晓阳,敛意餐宵沆。排阊出雾尘,頩颜明始壮。
凌虚有共期,遐举谁堪让。安知六月息,忽劳千里望。
梅花蔽重岚,苍蒹浮远浪。每旦视秋光,所思独惆怅。
朝来玉水浮,寂寂黄花飏。相传云锦书,满照幽轩障。
开缄念空谷,生刍安可忘。慇勤附夙言,报尔以中贶。
遥空无碍日凄凄,过雨平田尚有泥。极目断鸿明灭处,淡烟衰草一时低。
责人之心惟责己,恕己之心惟恕人。忠恕两全方达道,克终克始不违仁。
直穷幽胜几人来,两壁齐云绣若堆。丹垩横空飞阁起,螭龙擎日梵宫回。
僧栖石罅头颅易,花散珠林眼界开。方外闲居为第一,扫烟时卧说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