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明“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诗中既有丘为又有诗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第二联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黄金百斤用尽(《战国策·秦策》)。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难以安顿,回家也是孤独一人,生计窘迫。第三联就是对丘为归途形象的描绘:“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这两句是此诗名句,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此联句与句对仗,同时又句中自对:“五湖”对“三亩宅”,“万里”对“一归人”。结尾一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这里以祢衡借指丘为。《后汉书·文苑传》说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上疏荐之”。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理匦使,以御史中丞与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时改称献纳使。王维曾任右拾遗、殿中侍御使等官职,因此自称“献纳臣”。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
王维与丘为虽是同辈诗友,但年龄稍长,故诗中语气较为老成。结尾处反用孔融与祢衡的典故,虽是从识贤、荐贤的角度引出,但“知”字与篇首的“怜”字,还是表现了一种长者所特有的口吻。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其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春风春雨。酝酿春如许。三十六陂芳草路。尚记昔年游处。
漠漠翠羽金英。菜花开近尚明。好是江南二月,者般滋味香尚。
十年君作归山思,预算别时无限事。及到君行既有期,匆匆不暇言文字。
君来之日父在堂,一官转侧浮山阳。危疆百战功未录,举家幸脱豺与狼。
客庭诗礼三城下,英妙年中推作者。中郎倒屐赠图书,王孙飞盖同游冶。
岂期留滞事多艰,旅榇悲凉百粤间。浈江南下分台岭,章水东流隔玉山。
四望乾坤何乃狭,西行且欲弹长铗。月中联句共星岩,雪里移舟傍高峡。
循州太守仙人徒,著书日日临丰湖。长歌短韵互赓答,争雄角胜相瑕瑜。
石楼大小闻曾陟,有石如台高百尺。登台列坐拔其梯,不是诗成归不得。
君才峻险多锐思,月胁天心未足奇。马卿善病尚能赋,原宪长贫徒尔为。
乡园昨日传消息,八叶恃君延一脉。三月谁耕墓下田,六桥已废先人宅。
因兹感叹急言旋,及此清秋理客船。章贡滩平收潦后,维扬江静刮风前。
馀杭形胜称都会,好结茅茨向郊外。鹤发慈亲倚杖看,斑衣稚子提携拜。
文章前辈几人存,继起今知有后昆。访旧不妨寻白社,怀才应复向都门。
一言为赠何容苟,况子青年余白首。昔贤汲汲惜分阴,古圣皇皇惟敬口。
时来已怆别离心,避暑贪眠又废吟。酬君长句惭牵率,莫当诗看只当箴。
塔然片石坐崔嵬,四壁群峰拥翠来。一盏春醪浇块垒,岩花朵朵向人开。
不识烦恼是菩提,净华生淤泥。人来问我若何为,吃粥吃饭了洗钵盂。
冻草不可结,树寒枝相依。蛾眉夜分明,愁思不得歧。
漏远耳转亲,月落心欲危。孤衾光明灭,照见双凤丝。
双凤何熠熠,羽毛立离离。回眸敛精魄,悲来还自持。
寝兴忽晻暧,息定意旋移。殷勤结良梦,为寄心相知。
唐书最喜砖塔铭,惜哉破裂无完形。河东一本是初拓,悬之海内如晨星。
欲攫不得三叹息,归把残字空眙瞠。玉堂学士莞而笑,我有粱肉施饥伧。
羊毫一扫松风急,百廿七字云英英。硬黄响拓俱多事,临摹不数沤波亭。
满堂传示称快意,孰知两日劳经营。学士初学虞永兴,有时阑入欧率更。
上下颜、柳兼褚、薛,全凭变法如写生。不然下笔求形似,得毋笑语同优伶。
不见摹勒重刻石,宝鼎化作三足铛。学士论书善取譬,有似柘浆析朝酲。
寻常只字足宝贵,况当妙墨双眼明。纵无兰亭茧纸本,我心足使平如衡。
老蝉断续吟,夕阳乱明灭。雨气集空林,揽之有余热。
悠悠一寸心,事事郁相结。复此多炎凉,何处生分别。
腥风吹断虹,云腰又中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