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诗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丧子之痛难以释怀,但是爱妻现在重病在床怎忍再让地承受打击,就让我一人承受这痛苦吧。

深秋时节阴雨靠靠,分外冷清孤寂。这样愁苦的心情,怎能减轻我的病痛呢?

伫立风中,更加哽咽悲哀,眼前一片昏暗述茫,甚至连深秋的残花也模不清。

我的灵魂饱受苦痛煎熬,我佛慈悲,请为我指引宁静的归处吧!

注释

引:《五代诗话》引诗作“剧”。

昏朦:指眼光昏花,朦胧。或作“昏濛”。

空王:佛教语,佛教信徒对佛祖的尊称,因佛说世界是一切皆空。念:怜。

穷子:佛教语,法华经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众生,譬之无功德法财之穷子。此指走投无路的人。迷家:相传汉初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得仙,归来而无相识者,化鹤停于城头华表柱上,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吟日:“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见《艺文类聚》卷七八引《搜神记》。此事常用以表示物是人非之感。后佛教徒又用以表示迷失路径而祈请佛的指引。

赏析

  这首诗是李煜为悼念幼子仲宣早夭而作。诗歌开头点明对亡子的思念始终难以消除,而这种思念又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接下来四句继续细写这种愁苦,特地渲染了一个增悲添愁的环境。最后想到的是宗教的救赎。全诗情感真挚,凄恻感人。

  时值深秋,二十八岁的李煜几乎完全沉浸在丧子之痛中难以自拔同时丧妻之优也令他痛苦难耐。诗歌开头就点明“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对亡子的思念始终难以消除,而这种思念又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接下来四句继续细写这种愁苦。“雨深秋寂寞”是诗人特地渲染的一个增悲添愁的环境,为“愁引病增加”做铺垫。为悼念早夭之子,哀吟至此,不禁让人为之泣下。茫茫的愁苦之海,李煜已经被淹没了,绝望之中,他想到的是宗教的救赎:“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可惜的是宗教最终也没能挽救虔诚的李煜,他一生遭受所有苦痛时,包括最后殒命汴梁,“空王”都不在场。

  本来在夫妻之间,痛失爱儿固然哀苦,如果可以相互地诉说,相互地抚慰,就能多少有所释放与缓解。然而妻子正在重病之中,李煜非但不可诉说,还得处处克制;这一重又一重的悲苦积郁在心,既是“永念难消释”的不能忘怀,又唯有“孤怀痛自嗟”而已,叫人如何承受?首联情感内涵十分沉重,后三联则顺此而下,一路述说。因为是“孤怀”,所以秋雨之中,分外寂寞;悲来无际,徒增病痛。因为是“孤怀”,风中的思念只能独自下咽,眼前的恍愧不过是泪水的幻想。这无人可以分担的哀伤,这无处可以诉说的悲痛,摧折肺腑,迷茫神智,绝望的诗人只能向虚妄中的佛陀去祈求救助:“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马令《南唐书》卷三载录此诗时写道:“时昭惠病剧,后主恐重伤其意默坐饮泣,因为诗以写志,吟咏数四,左右为之泣下。”当李煜独坐垂泪,轻吟此诗以抒写悲伤之时,周边的侍从无不为他的悲哀所感染而落下泪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又名“悼幼子瑞保”。李煜与大周后的幼子仲宣,小字瑞保,生于李煜即位的当年。瑞保三岁时受封宣城(今安徽宣州)郡公,死后追封为岐王。瑞保这孩子生得眉目清秀,又天分极高。宋马令《南唐书》等史籍记载,瑞保三岁时授学《孝经》,即时成诵,不遗一字。受母亲的遗传影响,小小年纪的他就能审识音调。想象在宴会听乐之时,听倚在身边的孩儿分辩音律,指说乐调,给热爱艺术的父母等来多少欢乐,多少骄傲。更难得的是这孩子性情温顺,识得大体,随侍父母,或遇见大臣,进退从容,举止有礼,俨然一小大人的模样。如此可爱可喜的孩子,李煜夫妇视为掌上明珠,珍爱之极。据说李煜常常将他抱在膝头上,亲自教他诵读诗文。可惜这样一个天才般的儿童,却在四岁的时候突然夭折。

  陆游《南唐书》卷一六记载:“宋乾德二年(964),仲宣才四岁日,戏佛像前,有大琉璃灯为猫触堕地,划然作声,仲宣因惊病得疾,竟卒。”时间据徐铉《岐王墓志铭》是在这一年的冬十月二日(《骑省集》卷一七)。马令《南唐书》卷七《宗室传》:“初,仲宣卒,后主哀甚,然恐重伤昭惠,常默坐饮泣而已,因为诗以写志云云。”这时,周氏正卧病在床,势将不起,李煜为瑞保的突然夭折而悲痛无已,却忧心引起周氏大恸而加剧病情,强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宣泄,因作此诗,以为悼念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兰泉涤我襟,杉月栖我心。茗啜绿净花,经诵清柔音。
何处笑为别,淡情愁不侵。
片石羊公后,凄凉江水滨。好辞千古事,堕泪万家人。
鵩集占书久,鸾回刻篆新。不堪相顾恨,文字日生尘。

雨细梅黄荔子丹,殊方风物异江山。客愁望极伤心处,更听钩辀云木间。

亭亭石塔宝公龛,剩喜僧床得对谈。坎壈词场君亦滞,驱驰世路我何堪。

军书又见纷南北,敌势由来说二三。淮岸西风晚更急,似传烽火过江南。

一别人间万事空,他年何处却相逢。不须更话三生石,紫翠参天十二峰。

花公莫爱,四时俱好是长春。
曲径深丛枝袅袅。晕粉揉绵,破蕊烘清晓。十二番开寒最好。此花不惜春归早。
青女飞来红翠少。特地芳菲,绝艳惊衰草。只殢东风终甚了。久长欲伴姮娥老。
流光肯贷人,春事遽如许。
眼不到蜚鸿,身每念缚虎。
他日载酒约,坐受阴寒阻。
非君韵超俗,畴肯顾羁旅。
今朝莺花前,有兴浩莫御。
兹楼可图画,山立瞰江浒。
壮侔彭城苏,气吞浔阳庾。
乘凌脱埃壒,盘躄上烟雨。
向来状雄观,尚欠魁杰语。
江山君周旋,得句忍不吐。
诗成人未醉,邻鸡唤亭午。
新音略韶濩,至乐非箫鼓。
却话庾与苏,今古一仰俯。

紫陌年光天上回,东风吹雪放新梅。燕鸿却背南云去,楚鸟还迎社日来。

半绿萍醅浮腊脚,残红桃艳弄香腮。山公知有登高兴,樽下容谁献寿杯。

丞相孤坟何处寻,褒城西去汉江阴。青芜漠漠烟横野,翠柏萧萧风满林。

尚忆出师当日表,空歌梁甫旧时吟。中原未复星先坠,长使英雄慨古今。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

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残别袖燕支雨,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

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煦日幽兰发,良人到白云。韶光真共惜,芳气欲相分。

酌我泉之洁,听他鸟已纷。深谈花是雨,未遣世间闻。

羲农巢燧几蘧时,结绳粗设民恬熙。爰有苍颉字以孳,蝌薤籀篆开邈斯。

偏旁点画濡淋漓,象形转注随时施。离者使合合者离,奇者使耦耦者奇。

邻里配合各有宜,插以齿作以之而。或喜而笑愁而悲,上薄云汉下泉逵。

内自宫壶达四夷,保氏掸人象胥司。连缀以文属以辞,六经不敝为世持。

鸿濛九天云下垂,佐以志史公无私。日月所烛无蔽亏,外则子集精华摛。

如江淮河有析支,名山金匮柱下披。天府圣域琳宫碑,金银珠玉漆隃麋。

光明相好无瑕疵,威如彤庭肃冠仪。铿如孔壁鸣金丝,雄如百兽慑神狮。

丽如春花逞媚姿,健如游龙来委蛇。凝如帝释天人师,伟哉正正兼奇奇。

一或失所逢百罹,虫鼠剥齧刀笔遗。水火木石金销治,离析身首噆肤肌。

臧获苞苴孩稚嬉,错莫销蚀无光曦。遇非其耦灾枣梨,一唱百和交相嗤。

幽光閟遏人莫知,眼明未及沙鸬鹚。有声夜中泪涟洏,激为电雹风雷驰。

光怪闪烁飘云旗。叩虚责有如嗟咨。我为敷衽前陈词,造物培覆功不尸。

佹成佹毁喜愠谁,魂气惝恍无不之。硕儒良史实在兹,背而驰之悔莫追。

鄙倍谄佞不可为,亟旋面目扬须眉。群分类聚无磷缁,高坟三尺体魄绥。

我作汝诔涕交颐,骨肉归复生有滋。斗魁戴筐连尾箕,烂为星辰拱帝墀。

野旷悲行客,湍惊碍去船。夜江清汎月,秋草碧连天。

本梡稀难识,沙门种则生。叶殊经写字,子为佛称名。
滤水浇新长,燃灯暖更荣。亭亭无别意,只是劝修行。

遥峰过雨还凝碧。一天秋色。画楼昨夜陡生寒,应念我、关山客。

衣上酒痕尘迹。倦途难息。白云红树已销魂,更何处、斜阳笛。

忍泪不敢下,恐兄情更伤。别离当乱世,骨肉在他乡。
语尽意不尽,路长愁更长。那堪回首处,残照满衣裳。
公府潭潭莫近前,绝怜荒草废池边。
骨藏黄壤今成土,楼入青云旧格天。
零落故家成不去,消磨名士向南迁。
百年心事无人识,祗有鸡林贾客传。

双单殊。惟船编字水与信,大川赍涉皆通涂。亦有泽国用龙节,法三代意摹为图。

诏文纪年玺加后,四角灿烂花盘纡。例非大僚概勿给,郑重想见高皇谟。

是年始命棣节制,王气已隐钟燕都。兵兴渡江不用楫,宣召可有金符无。

然其立法自详审,倡乱远先防驿夫。后来趋便易勘合,此符弃竟同关繻。

祖宗良法玩不守,中使四出周防疏。无何濒海置市舶,倭寇扰遂连三吴。

楼船峨峨指吕宋,矿采万里挠师徒。尔时徵调遍天下,符纵复造难供儒。

乃知经国首除弊,方幅凛此尺一书。祇愁岁久弊还作,盗取翻笑侯生迂。

摩挲黄麻三叹息,有人智出符之余。

掷尽年华笑转萍,依依江树似平生。
莫嫌白发催人老,得破无明是数茎。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