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要嫉妒凛冬绽放的红梅,花与花开放的姿态原来就不同。
经历了风雪,身上还有雪的痕迹。虽然是红梅,色彩却不是十分红艳。
莫:不要。
元:通“原” , 原本。
这首诗写出了红梅独特的姿态和个性。
诗的起笔手法就与众不同。诗人并不急于点题,而是把所要写的红梅置之一边,先请桃李登场。这样做的用意是很明白的,孤立地描写红梅,读者不易领会,必须有参照物。请出桃李作参照,桃红李白,尽人皆知。桃李既有妒梅之心,说明红梅兼有桃的“红”和李的“白”,实则不红也不白,而是在红白之间。这样一来,虽未言及红梅,而红梅已在句中了。
劝告“桃李莫相妒”,得有充足的根据。这一点诗人已经成竹在胸,深思熟虑了。第二句就用哲理来说服。“夭资元不同”,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夭资”。红梅就是红梅,既不同于桃,也不同于李,互不相干,有什么可妒忌的呢。这句从容道来,仍不让红梅亮相。
后二句是诗的重心所在,是骨子。诗人终于将自己思维中塑成的红梅的美奉献给了读者。红梅从它的大家族中分离出来,但它“犹余雪霜态”,梅所固有的傲霜凌雪不畏严寒的品性没有变,而且不是“十分红”。大自然赐予它粉红的花色,又使它优于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变得更加妖娆多姿了。红梅既有高洁的内在美,也有娇艳的外表美,难怪桃李等异族姐妹要嫉妒它了。至此,红梅的形象已玉立于读者心中。“未肯十分红”回应第一句,也是劝告“莫相妒”的理由之一。
这首小诗活泼而有趣。全诗四句都好像是红梅向桃李作解释;花草本为无情之物,但诗中的桃李会“相妒”,红梅也“不肯”红得过分,免得引起“与桃争艳”的嫌疑,增强桃李的妒心,都被人格化为有情之灵了。操守高洁而谦虚和逊的红梅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
人生良苦不自知,三折肱乃成良医。老夫年少不知此,请为甥也今言之。
平时颇喜诗有味,晚乃竟坐寒无衣。人言诗成本无用,小技止可持自怡。
一闻斯言寝不寐,尽欲弃去无孑遗。人皆见之唾不顾,汝乃掇拾归何为。
前年行都子访我,值我偶得南州麾。汝之老母我伯姊,何为弃养行相随。
极知饥寒子良苦,况乃窀穸归无期。翁今儿孙渐满屋,子六八女肩相差。
归囊羞涩止有此,世事乃尔真成痴。渭阳老将如病骥,肉瘦到骨那能肥。
枯萁成豆不足较,甥也幸有骅骝姿。
丈夫岂合长贫贱,慎勿琐细含酸悲。天寒霜劲路如掌,矫首一望秋风嘶。
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酣酒妆秾,摸碑廊静,梵天春晚。记旧游、侧帽西阑,自剪露华不负,看花双眼。
暖玉倚云娇无力,著人处、天香吹袖满。忘归去,对油幕半开,日斜经院。
莺花正愁梦短。奈一例、华鬘催劫换。傍石幢凉雨,残僧还说,沈香新怨。
泪湿洛阳东风谱,怕衔尽、蔫红成鹿苑。倾城恨,也惆怅、避风台浅。
朝游东市陌,暮出北城衢。夕林何嵚岑,华月耀西隅。
宵征溯皇垣,回策遵玄湖。春冰月以薄,凫雁聚喧呼。
逶迤浦溆贯,金刹据中区。前有三石梁,宛若垂虹纡。
却顾云中观,翳翳蔽松榆。
葩卉谢椿林,幽篁挺清阴。不历寒暑节,焉知君子心。
握手少年交,相期各忠厚。嘘沫幸相濡,意气复何有。
遘会不可常,意气自可长。共济涉波险,咫尺不相将。
波险幸共越,同舟亦未覆。手足不相藉,忠信亦可睦。
夭夭桃李花,荣落无久妍。疏者各飞扬,亲者强周旋。
周旋一何苦,色态一何诩。恩深恐累深,此道孰终古。
交君兄弟晚,乃在乱离后。堂上有贫交,入门多素友。
与君结识时,心口无侈词。平淡终久要,今昔未参差。
春风吹江水,客子心万里。追送江之干,贻赠馨如芷。
贻赠匪所珍,所珍人意深。君亲师友恩,念之涕淫淫。
明发隔云山,相思日辽阔。游子念高堂,藉尔问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