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我来闽岭值春月,坐见园林花竞茁。殷红枝上破燕脂,嫩白稍头开玉雪。
平生苦吟缘爱奇,对花岂忍都无诗。愧将拙句写天巧,但把浊酒酬春晖。
适来岩桂花尤好,乱缀黄英向青昊。非时似欲斗群芳,草木无情亦相恼。
栟榈送花来觅句,端恐梁溪得归去。谪官且作九年期,家在天涯那复顾。
何时万里吹秋风,清香伴此金芙蓉。临风一醉百忧散,看子挥毫如彩虹。
璧人年少,记临风侧帽,姿尤清绝。曾在沈香亭畔醉,偷谱清平三阕。
更取名花,图成粉本,惹杀狂蜂蝶。盈盈著纸,误人几度攀折。
今日画可羞花,花偏入画,一样无分别。可惜空山埋玉树,此恨只和花说。
纵有丹青,也应尘土,拌了娇红色。花前一叹,胭脂乱扑成雪。
劳生苦役役,况乃值温阳。林园有嘉荣,蹊者生柔芳。
秉蕳迹已陈,韨褉难独忘。驾言适莲宇,迂纡陟虹梁。
峨宫延暮色,陂树蔼青苍。距知幽胜区,占兹佳丽乡。
居然心境寂,弥增尘路伤。
笑余买山太多事,新筑小园喜得地。回环曲折略区分,编排一一增名字。
小楼听雨足登临,晓亭春望堪游憩。莲池泛舟荷作裳,石桥垂钓香投饵。
深院读书一片声,曲槛看花三月媚。小山丛竹列筼筜,陌田观稼占禾穗。
周遭八景系以诗,题笺满壁群公赐。既非洞天六六开,但有蒿径三三翳。
堂坳尺水当海观,封垤拳石作山企。斯为倪迂清閟图,补作平泉花木记。
莫言撮土此三弓,亦足引人入深邃。玻璃户牖生虚白,四序能延清爽气。
巡檐索笑颇复佳,顾影独酌真成醉。座客闻言各欢呼,妙谛可抉南华秘。
非鱼子岂知鱼乐,看花我更得花意。此是平生安乐窝,他时当入淡厅志。
岁晚归来日,苍枝忽转东。神龙能护法,日夜吼天风。
玄武夕始正,华月升秋旻。徘徊出西陆,照曜此瓯闽。
金波何穆穆,绿枝满中轮。馀辉动轩房,紫兰含微津。
皇天降丰岁,王政亦已陈。乐哉一杯酒,允矣同庶人。
理罢丝桐月色莹,小窗无语黄昏静。银镫挑尽梦初成,飘然似入蓬莱境。
苍松古柏若龙盘,瑶草琪花满三径。玉洞玲珑路渐深,青鸾白鹤声相应。
娉婷仙子笑来迎,谓予到此游何胜。俄而引至玉楼中,笙歌齐奏方开饮。
麟脯琼浆取次供,冰桃雪藕还贻赠。须臾筵散步层峦,举头四望如明镜。
峰回路转近林泉,丹桂香清风露冷。尘寰回首隔千重,山水苍茫不可竟。
方拟蹑云天上游,邻鸡喔喔旋惊醒。窗前月色尚微微,四壁寒光浸孤影。
寻花问柳傍湖西,公暇何妨客共携。柳色晴娇骢马道,花香春砌长公堤。
洞穿竹径高低合,人似桃源咫尺迷。自有丹梯生羽翼,不须僧话證菩提。
声殷巨雷光喷雪,一径划然苍崖裂。悬溜陡落船溯流,倒吹更兼朔风烈。
三闸险如十八滩,惠济尤比上滩难。百夫绞挽凭长缆,辘轳失转心胆寒。
我行到闸值薄暮,狂飙愈助奔涛怒。石燕高飞雨欲来,榜人齐唱《公无渡》。
亟欲过此翻游移,粮艘亦复行迟迟。未柔变刚由搏激,凶猛如虚与委蛇。
闸畔维舟永今夕,人静无声依峭壁。伏枕俨闻过千军,急湍不知添几尺。
忽喜浪息朝暾晴,下游版闭自在行。入坎出坎祇俄顷,化险有术惟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