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语言清新,诗人通过写清明节时的人事和景物,来透露出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朝野状况的失望。
首联描写自己独伤春,朝与野之人游春、赏春。开头诗人便暗用了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诗意,抒发别有怀抱的诗人的伤春愁绪。诗人在春雨霏霏的阴沉灭气中,内心郁苦愁闷,更由芊芊芳草增添凄迷冷落之情。“蚤是”、“可堪”这两个虚词,构成语意表达的递进关系,将诗人内心的凄楚表现得深长而急切。但是,后面所描写的并不是诗人自己的情态举止,而是朝廷内外游人的赏春之乐。
颔联描写宫中清明节的风俗和游乐。韩翃《寒食》诗有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稠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此诗“内官初赐清明火”句,即描写皇宫内清明节取榆柳火赏赐近臣的节俗。一个“初”字,暗示了此时动乱刚定,朝廷复行旧日礼制。“上相闲分白打钱”一句描写宫中蹴鞠游戏之乐,一个“闲”字,则交代了贵为朝廷宰相却无所作为的状态。
颈联描写宫外游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师郊野的道路上,红色的骏马嘶鸣不已,游春的男子络绎不绝;在绿杨掩映的庭院中,女子们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的色彩鲜艳夺目,所见所闻热闹非凡,一“乱”字、一“高”字,都尽显出晚唐时代人们沉湎在纵恣冶游的“世纪末”的狂欢之中。
尾联展现身处其间的游人的欣慰。他们觉得如今的热闹喧闹,就像是昔年的升平风光,又可以忘却动乱的痛苦记忆,无所顾忌地享受眼前的快乐。然而,所谓的“升平”却是表象,诗人正是透过这虚假的繁荣,感受到了国势岌岌可危的形势,深藏着浓重的现实忧愁。
诗人用冷峻的目光,看似闲淡地刻画长安城清明时分热闹如昔、游人如织的欢快场面,实则暗含着深沉的讽刺、斥责之意,以“游人”之喜乐,愈加反衬出诗人“伤时伤世复伤心”的悲郁之情。
昔君辞省阁,余亦卧江滨。山渌垂湖岸,宜容澹荡人。
藏书多足老,资物少无贫。更欲刺舟往,相从忘主宾。
西风忒峭。把似锦浓秋,霎时都扫。林影添黄,潭痕减翠,易损他乡怀抱。
瓮头索郎未熟,坌口猎徒还少。燕市畔,渐消寒九九,排当画稿。
那晓。人世事,月令岁华,惯是田家好。摘菜淹菹,燃糠煨芋,夜火村村打稻。
惆怅年来残夜,催著朝衫偏早。凭谁说,向茅檐曝背,溪南诗老。
春尽看春兴未穷,还陪仙侣叩禅宫。香台路入烟云转,石窦泉从薜荔通。
花落诸天浑是雨,松临午日不闻风。当歌一醉愁无赖,回首红尘绮陌东。
灵区奠真岩,缀乳富奇状。麟身俨石体,仙背光壑相。
笼日玉帐豁,承苔宝盖壮。左龙交右凤,下洞逗上嶂。
晶荧非一文,窈默是几创。古鹿游到止,情鹤舞来向。
纷吾临以遨,众念窅然丧。惟馀伺鸾宾,疲思绿云上。
一角钟山,朝朝拄笏,宦情不如归兴。君恩容卧治,且饶与、皋兰轺乘。
公才须称。喜六旆红停,皖山青映。新开府,早秋衙鼓,雁声遥应。
还认。油幕看人,问故人别后,好风谁赠。白蘋江上句,料难共、吴兴争胜。
戟门香凝。有得意诗篇,赏心图帧。君知否、楚云楼阁,有人闲凭。
鸳鹭行中已著名,颂条暂慰远民情。道途行去乘轺贵,乡里过时画锦荣。
铃阁晓开江月满,戟枝寒照雪峰明。知君游刃多馀暇,莫忘新诗寄凤城。
驿楼岁暮萧条,小桃何事迎人笑。无言如诉,命事王母,信沈青鸟。
靥瘦繁霜,脂销零雨,梦寒清晓。自刘郎去后,天台路隔,知孤负、春多少。
今日玉骢来到。喜相逢、菱花孤照。清幽谁伴,黄花告谢,芙蓉云老。
早趁东风,移根换叶,脱身池沼。卜佳期,前度琴心一曲,作相思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