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山水奇丽
念无与为乐者(与:和…一起。)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晚年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公元536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公元526年(梁普通七年),任中书郎在公元532年(梁中大通四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题解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猜你喜欢
草生宫舍似闲居,雪照南窗满素书。贫后始知为吏拙,
病来还喜识人疏。青云岂有窥梁燕,浊水应无避钓鱼。
不待秋风便归去,紫阳山下是吾庐。

山台一挥手,从此断将迎。不见尘中事,惟闻打麦声。

便凉即嗜眠,煮茗还破睡。不为蚁穴战,犹寻蟹眼沸。

果欲梦何梦,应知味非味。

绀瓶白酒下吟堂,洗盏倾甆肯漫尝。
寒屋自融春日面,煖杯能转少年肠。
山妻相对惊愁破,稚子无端笑饮狂。
百岁光阴空自远,醉时苦短醒时长。
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
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平湖新涨滑如油,十丈红幡绕树流。我有敝缌三两幅,也将裁去挂船头。

暗室何来射明月,映澈秋毫久方灭。若非发自案上经,毋乃吐从笔端血。

写经人往血不枯,造因得果理岂诬。鼓盆未信庄生达,历劫犹应看画图。

久旷山水游,披图适心目。远岫云外青,清潭千丈绿。

芳尊集幽舫,春鸟鸣高木。茅屋是谁家,门无往来躅。

忆昨狼烽照上都,祇今鲛室遍通衢。离宫苜蓿春烟没,飞舶金银海水枯。

白雉几曾重译献,黄龙安得及时输。汉廷解守和戎策,五利他年恐矫诬。

执法行功,按时打坐,奈何不得惺忪。睡魔返倒,头点点占胸。鼻气如雷响亮,才惊觉、眼又朦胧。予自劝,凭般修进,怎炼虎和龙。斯言如不信,偷观同辈,定是心通。见摇船身分,自愧梢翁。好认无为大道,心清净、神气和冲。灵光结,三丹踊跃,晃朗五明宫。

一旦被头痛,避头还着床。自无亲伴侣,谁当给水浆。

匍匐入山院,正逢虎与狼。对虎低头啼,垂泪泪千行。

陇头人未来,江南春几许?惆怅玉箫声,吹落胭脂雨。

尺幅淋漓足生意,写出开宝年间事。开宝君臣好身手,政平往往共游戏。

笑语声疑闻九天,祥云护衣日照地。绝技宁输曹子桓,余风直到宣和帝。

黄袍一加十国净,玉斧偶挥六诏弃。笼行虎步果英物,兄终弟及留秘记。

半部书传赵韩王,双圈眼识党太尉。惟石暨楚皆可儿,回军都与陈桥议。

散锦团花极飞扬,赶星捉月分向背。头筹夺得争欢呼,幺䯢亦可关神器。

君不见,一球起,一球落,两旁观者俱不弱。五朝八姓如弈棋,仓卒李鸦连郭雀。

习劳宁厌筋力痡,投石超乘终嫌粗。须眉顾盼森欲活,媲美成周《无逸图》。

塔倚层崖一望嵬,登临竟日笑颜开。舟浮碧水孤帆远,筵对青山秋色来。

爽籁徐鸣鱼出听,夕阳几处鸟飞回。曾闻作赋男儿事,好向山灵乞异胎。

林密青相戛,山空翠欲流。吹箫何处客,日暮未归舟。

莫愁湖畔红楼小。正帘箔、东风晓。一夜梅花开遍了。

爱他枝上,暖烟酥雨,结子春阴早。

翠禽两两雕檐绕。人在犀帷深处好。斜倚屏山甚幽悄。

兰芽曲砌,芹泥露湿,添种宜男草。

铜驼栖荆棘,豺虎纷蓟幽。倚枕难复寐,振衣上幽楼。

明月一何朗,万里关山秋。商气凄肝脾,欲默不能留。

遂为变徵声,客子增离忧。胡马惨不嘶,辽雁惊别愁。

平阳十万卒,乘夜旌旆收。奚事三寸舌,一说定五州。

片舫飞云色,来时绕百蛮。巳游北极遍,仍向五湖还。

采药桄榔浦,诛茅薜荔山。高风落桂海,直拟谢公閒。

塞外无春色,上林柳已黄。枝影侵云暗,叶彩乱星光。

陌头藏戏鸟,楼上掩新妆。攀折思为赠,心期别路长。

斜晖映水吐金光,五色纷纶遍大荒。锦绣文披花草屿,红绡幕罩水云乡。

乍疑赤壁馀荒垒,恍睹朱旗出女墙。为诵子安孤鹜句,江天掞藻海天翔。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