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托病辞官后归隐的志趣,全文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是第一句。作者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为什么要归隐呢?作者没有明说,但“谢病”和“觅”已清楚地表明他是托病辞官,是自寻归隐的。由此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的失望,这为下文作者尽态极妍地描写景物蓄势和张本。
第二层从第二句开始一直到最后。这一层主要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作者先交代了石门山的位置,接下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同时,作者还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可见,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漫山的菊花,遍地的竹实,不仅增添了这份幽静,而且,通过夸张地描绘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来美化诗人自己的品格,构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用“仁智者”自比,不言而喻。总之,这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归隐”的思想。这是意脉,围绕这意脉,作者濡笔山林。而山林是作者隐居的生活环境,作者描写它,赞美它,正是表达了他摆脱了官场的羁绊所获得自由的满足和隐居的乐趣。意境鲜明,情趣盎然。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手法多样。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精炼,极有表现力。如“争”字给人一种向上的气势,“限”字显示阻挡的威力,“办”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满足。这些字都可以以一当十,足见作者遣词的功底非常深厚。
门外东风何早。一夜海棠开了。料峭五更寒,人倚阑干清晓。
雅噪。鸦噪。忙问落花多少。
宗老年高八十馀,溪山清趣乐閒居。别来思忆心当切,为谢衰残久旷书。
门掩青槐,架攲朱珞,曲径倩痕低亚。惟有玲珑檐外月,惯见琴尊潇洒。
寻芳携酒,最怜才魄销魂,花前吟事凭谁话。长记采香搴蔓,年年初夏。
惆怅旧日楼台,翠阴覆处,黯然愁对鸳瓦。问谁信、东风袅娜。
也分占、沧州残画。尽输与、梨云影谢。腥尘不涴红阑罅。
只梦忆繁枝,天池甚日归来也。
圣人不为目,人目乃圣腹。人目灿如金,圣腹浑如玉。
天物自芸芸,吾以观其复。有者虽并作,无者终守笃。
人生行世间,如车三十辐。有之以为轮,无之以为毂。
为吾有身,大患相亲。及吾无身,何患可邻。身何可罔,宠辱休仗。
无象之象,是谓惚恍。曰夷曰希,强名曰微。三者为一,妙玄乃归。
深不可卜,以归神谷。得此勿盈,敦兮若朴。绝学无忧,弃智寡欲。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众人皆有馀,惟我存故夙。
春台与众登,食毋真吾独。
猗惟神明胄,陶唐裔为刘。绵邈豢龙氏,泗亭已千秋。
定陵丰沛来,平冈启耕畴。明廷荐球玉,衣冠表潭洲。
隐君与赠公,竞爽传箕裘。赠公早无禄,不绝如缀旒。
隐君抚遗孤,视侄同儿俦。和气所盘礴,世德爰作求。
侄生大司徒,申甫翼姬周。沐恩及父祖,抚孤报何由。
缁衣主邦教,帝眷方绸缪。丹陛控臆陈,先志傥或酬。
高密绍支胤,玄成让封侯。棠棣歌孔怀,伫瞻贲崇丘。
圣朝亦知贱士丑,尚许追随牛马走。圄空幸免殚拙心,材散那能呈好手。
万里来归幸扑面,一梦惊回柳生肘。同僚末至得斯人,眼底轮囷曾有否。
青云直上气如虹,要津立登槎犯斗。惠文安得事仁尧,吏酷自应嗤小苟。
相从几何突未黔,掉头归去依岩薮。拄笏聊看罨画山,岸巾且饮淮南酒。
夫君自是皎洁姿,不用沧浪濯缨垢。正恐功名自逼人,更向王畿重结绶。
爱居山水窟,因此托归耕。不仕名逾重,非臞貌自清。
神交来太乙,梦谶应长庚。有酒能留客,毋劳问治生。
庭无聚讼喧,门有佳客至。登高一以眺,天末雁横字。
公心本无著,佳处偶会意。意会旋已忘,陶然不妨醉。
岁晚清泉别,今秋各一方。霜威出塞曲,雁影度衡阳。
路入秦关险,山连淮浦长。离情逐灞水,何日到濠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