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三句写出作者早年为功名利禄奔波于大江南北的辛酸和痛苦。“大江东去”袭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占》,但却没有苏词的豪放。它与次句“长安两去”形成对仗,作者在小令《塞鸿秋》所写的“功名万里忙如雁,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自如练”,也是此意。只不过一气呵成,连用四个长句构成“连璧对”。更为酣畅淋漓罢了。
中间三句作者用陶渊明及召平典来写隐居生活。“厌舟车,喜琴书”。喜琴书即陶渊明在《归来去兮辞》中所写的那种文人雅士的诗意生活。一厌一喜,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时人刘将孙称赞薛昂夫:“以公侯胄子人门家地如此,顾萧然如书生,厉志于诗,其志意过流俗远矣。”(《九皋诗集序》)可见,这并非是作者的自我标榜,而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瓜田暮”是用典,表示隐居生活。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是一个非常具有政治远见的有才之士。韩信被诛以后,刘邦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他为萧何剖析利害关系,劝其让封不受。召平于秦亡汉兴后之所以高蹈远祸,归隐不仕,当是对刘邦大肆屠杀功臣的行为有所不满。在薛昂夫售勺散曲中多次提到召平,如“召圃无荒地”(《双调·庆东原》)、“瓜苦瓜甜,秦衰秦盛,青门浪得名”(《中吕·朝天曲》)等。作者在官场竞逐中青春消尽,两鬓如霜,极度厌倦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憧憬向往着召平式的隐逸生活。虽然这种隐居生活注定要远离名利,但“心待厌时名便厌”,只要能摆脱“名缰利锁”,像召平那样甘于寂寞和平淡,就一定能够让生命自在徜徉。
末尾“高,高处苦;低,低处苦。”是指个人命运的得失穷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较多表现的是“低,低处苦”。即文人的困顿不遇。“高,高处苦”则相对表现的较少。所谓高处苦,这当是作者对宦海生涯的真切体验,而非一般文人想象之词,当然,相对于张养浩所说的“兴,亡百姓;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此作还是过于拘泥于个人的成败得失,在境界上稍逊一筹。
此曲抒写作者身居宦海的苦闷与自省。作者虽有退隐之想,却并未做到。说只要心满厌也就得到满厌,又说在高处做官也苦,在低处隐居也有低处的苦,道出了人生的矛盾,表现了真实的内心情感。
文思昭日月,神武用雷霆。制作深垂统,忧勤减梦龄。
孙谋开二圣,末命对三灵。今代谁班马,能书汗简青。
荡鳞云、夕天如卵,琼光交上明绮。红樨花瘦香藤络,月挂眉弯纤翠。
愁恁睡。更凤子啼残,隔院闻箫吹。微飔动矣。转晶插无声,一萤溜碧,清露悄焉坠。
撩人忆,当年媚波楼底。灯屏邀坐双髻。醉听团扇桃根曲,暗拍钗梁唱起。
还共倚。向桐叶阑干,领略些秋味。韶华似水。定浣到罗衫,旧时酒点,点点换新泪。
忆昨与君相见时,参差短鬓如青丝。壮心一日三上马,酒酣肝胆逢人写。
幕府从容借箸筹,吟诗共上临江楼。时取床头三尺铁,四手摩挲两心热。
功名自断图凌烟,满堂宾客私相怜。须臾别来各殊世,城市山林自为计。
天南雪后花正开,神鱼拨浪随风雷。逸足追风留不住,一朝挟策出门去。
道旁饯送多嘉宾,车盖杂踏风吹尘。独有罗浮山上客,岐路相逢莫相识。
故人下马为班荆,前川日夕君当行。留君坐到津头月,世事茫茫勿重说。
人生遇合会有时,我虽不语君应知。微言欲赠难草草,得意归来为君道。
卓哉蒋刺史,判澎已十年。视民如孙曾,呼之即来前。
心伤澎民苦,双睫涕泪涟。死者赙以槥,病者医以钱。
廉俸无多入,心馀力苦绵。尔民共见知,长官亦可怜。
台阳各大吏,闻报心忧煎。筹款拨拯济,隔海目悬悬。
使者自厦来,两地相周旋。薯丝十万石,计可尔命全。
乃知社义仓,良法本前贤。苟无义仓钱,旦夕胡能延。
当日劝输将,吝者犹戋戋。今既解此意,乐岁共勉旃。
行当白大府,设法谋所先。仓实议增贮,贡税议暂蠲。
一以抒民力,一以扶民颠。
一入空门我畅哉,浮云名利已忘怀。无心对镜谁能识,优钵罗花火里开。
水浮天远望无涯,四季如春暖更加。荔子香生三伏雨,木棉红起半天霞。
宝行海鬼知均税,画艇珠娘号载花。比户槟榔堆满榼,便于享客当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