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片直接点题,夹叙夹议,主要通过史实,引发人们对岳飞蒙冤受屈产生愤慨。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起首从叙事起,引出以下直至终篇的慷慨。残碑的发掘出土,以铁的事实证明高宗当年褒奖岳飞千真万确。这便是“倚飞何重”的证据,可后来为什么又把岳飞残酷地杀害了呢?
“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词人举古来不合理之事相对照,以见岳飞之冤。
“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末二句归结到“后来何酷”的事实。上阕略叙事实,深致感叹,于感叹中连发三层疑议,层层紧逼,引起无限激愤,自然导入下片对事理的分析。
下片剖析岳飞被杀的原因。
“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岂不念国家的疆界在敌人侵略下日渐缩小,岂不念徽钦二帝被俘的耻辱。这本不成问题的,作为问题提出来,正在于它出于寻常事理之外,那只能是别有用心了。
“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实乃一针见血之论。鞭辟入里,不仅辛辣地诛挞了宋高宗丑恶的内心世界,也是数千年帝王争位夺权史中黑暗内幕的大曝光,读后令人拍案击节。“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二句揭出高宗必杀岳飞的原因。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可以置徼钦二帝死活于不顾。岳飞一贯主张抗金,恢复中原,且到朱仙镇大捷,中原恢复有望,再发展下去,势必直接危及高宗帝位。岳飞被杀害,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结尾二句归到岳飞悲剧的产生,乃出于君相的罪恶默契。暴露了高宗的卑鄙自私的龌龊心理,岳飞之冤狱也可以大白于天下了。
此词纯以议论着笔,可当作一篇精彩的史论来读。全词以敕碑引发,渐次深入,既对岳飞的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又对宋高宗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残害忠良进行毫不留情地挞伐,语言犀利。此词犹如一篇宣判词,揭示了虚伪自私的宋高宗的真面目。它痛快淋漓,极具史胆史识,可谓咏史词的杰作。
半昏灯火宿斋房,惊见梅梢破蜡黄。夜静月斜帘不卷,步虚声里得花香。
花落知经夜来雨。晓起清阴生绿树。风和门外马嘶时,日暖楼前沽酒处。
紫燕双双梁畔语。似把流年向人数。羞将勋业对青铜,闲看浮云自来去。
我昨梦入丹霞城,山中猿鹤夜不惊。仙翁楼观在咫尺,白玉作台云作屏。
中有一人眉宇好,翳凤骖鸾碧云杪。临风赠我琼瑶辞,朗若华星照秋昊。
平明起向画图边,梦耶非耶心惘然。安期先生渡瀛海,一笑邂逅东南天。
别来未觉红颜老,世间万事邯郸道。安得同登四万八千丈之天台,历览西华超东莱。
玉桃千岁傥可食,好寄麻姑书信回。
一角南园掩碧晖。嫩蝉高柳画帘垂。昼阴阴地憺忘归。
乍展明漪涵镜槛,又移残篆上琴丝。藕花如雪读君诗。
密叶藏鸦,长条系马,灞桥即是天涯。纤手攀来,销魂何况临歧。
斜风细雨都经惯,一丝丝,织就相思。试猜详,半是情丝,半是愁丝。
当年张绪风流甚,叹而今顿减,旧日腰围。窣翠抛青,江南客思凄迷。
劝伊莫作漫天絮,怕萍踪、漂泊东西。且消停,绾住韶光,系住斜晖。
入夜难分港,归舟不问程。渔灯劳远照,野老笑相迎。
近市仍鼙鼓,连村尚甲兵。羁人头欲白,遗恨几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