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集中表达了郁结于木兰心中的凄楚与忧伤,可谓“字字客中愁,声声女儿怨”,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
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戍屯处处聚流人,百艺争妍各自陈。携得洋钟才似粟,也能检点九层轮。
湿云初放红楼晓,丝丝雨残犹陨。淡写山眉,轻笼日脚,笑我清游无分。
余寒尚紧,恁绕过春分,海棠吹尽。忽忆苏堤,香泥多少袜尘印。
闲愁几番自遣,一鸠啼午寂,难寄芳讯。小市评花,幽坊换酒,谁念鬻茶风韵。
蟾蜍砚润,记采壁题名,旧时疏俊。待约明朝,刺船应未稳。
夏山朝万国,轩庭会百神。成功畴与让,盛德今为邻。
区于属平一,庶类仰陶钧。銮跸临河济,裘冕肃柴禋。
启行分七萃,备物象三辰。祈祈亘原隰,济济咸缙绅。
阳谷升朝景,青丘发早春。兖衣敷帝则,分器叙彝伦。
临淄成诵美,河间雅乐陈。薰风穆已被,茂实久愈新。
出峡复入峡,两崖插青冥。中流逐狂飙,奔腾万马声。
下滩梭一掷,触石危樯倾。逆挽劳百夫,十步九倒行。
力尽听所止,刺篙就回汀。爱此民居壮,凌空驾轩楹。
宿云出洞户,古木撑岩屏。惊猿或挂树,怪鸟时一鸣。
扪萝上绝壁,山风动冠缨。呼童拾锦石,信手扳杂英。
兴幽忘涉险,角目多怡情。前途苦逼仄,绝境难久停。
过午岩日晦,磊落见数星。厓黑畏突虎,蛮语频丁宁。
移舟近湍激,拍枕声铿鍧。骨肉缘久断,中肖梦亦清。
狂吟出险句,那顾邻舟惊。
芙蓉花开香青冥,城中环佩声东丁。美人影入琉璃屏,衣衫缥缈光娉婷。
红绡万缕花烟青,花枝历碌铺繁星。浪言服食能鍊形,云露千层谁所经。
荒唐此地栖真灵,苍虬导入骖云軿。或云主此石曼卿,四天玉映花芳馨。
观文几曾归紫廷,恐是浪语朝士听。流传遂曰帝所令,城中设置何轩棂。
临霞怅望不可凭,丹楼漠漠风清泠。丹楼失钥夜不扃,瑶英偷入骑鸾翎。
丹砂鍊就驱雷霆,欢携子高坐中亭。元猿白鹿可结盟,美人三十欹竛竮。
丁公吐语风触铃,延年倒卧醉未醒。梦中絮语方啽咛,床头倒系双玉瓶。
百日易过泪欲零,尘埃一堕罡风腥。素骡恍惚嘶空溟,道逢东坡诉飘萍。
恨不长年守《黄庭》,下士瑟缩如焦螟。且饮美酒为延龄,莫恨孤凹与绝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