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
第二首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绣斧乌台峻碧霄,金陵佳丽未萧条。诗书正气存诸彦,花月残歌笑六朝。
山倚石头青入画,江吞天际白吹潮。胜游健笔追雄浑,为寄林间慰寂寥。
圣君应昌历,景祚启休期。龙楼神睿道,兔园仁义基。
海荡万川集,山崖百草滋。盘苗成萃止,渝韎异来思。
清明动离轸,威惠被殊辞。大哉君为后,何羡唐虞时。
浩浩波声激壮怀,油油水色绿于苔。乘流好御长风去,得意还期夜月来。
医国恨无三折臂,亏功难累九层台。年登未免啼饥苦,火燎车薪水一杯。
风物中州美,人材圣代优。恢恢光岳合,肃肃羽仪修。
省署千官盛,台纲众目收。诸公多汲黯,文掾独何休。
健笔回天险,精机洞鬼幽。霆奔群蛰奋,鳌负五山浮。
责己常存恕,知人庶寡尤。平生周礼乐,后世鲁春秋。
西极销锋镝,坤维得缀旒。元功推卫霍,首罪窜共兜。
陈宝无祠雉,桃林已放牛。九天行日月,一命重山丘。
幕府非閒散,山东且胜游。飙车驰羽檄,霜刃避吴钩。
白下诸侯酒,淮南使者舟。风清捎退鹢,月冷动潜虬。
历数无双士,谁为第一流?托交惭素昧,道术得相求。
尘土缁衣涴,山林白发羞。送君因有感,暮色起沧洲。
未许秋凋霜后林,蕊珠宫里正春深。依然绿树难藏鸟,怪底黄花又散金。
插鬓定移妆罢镜,低枝应怯晓来砧。谁知地上婆娑影,不并西垣一样沈。
四十年来作往还,如今那怪鬓毛斑。凫居雁户那安处,鹤怨猿惊羞故山。
静乐顾子难独享,公忙何日见君闲。相将嵩少深深处,更共眠云紫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