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形式上为乐府民歌,语言自然朴素,寓意也十分浅显明白。以种瓜摘瓜作比喻,讽谏生母武则天切勿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伤残骨肉,伤害亲子。
开始两句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简括而又形象鲜明地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挂在藤蔓上的一派丰收景象。接着写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个“好”一个“稀”,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长变化的辩证规律,于轻描淡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远用意。“三摘犹自可”使用让步修辞手法,以突出“摘绝抱蔓归”的可悲结局。诗人的原意是借以对武后起到讽喻规劝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对亲子一味猜忌、过度杀戮。否则,犹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无瓜可摘,抱着一束藤蔓回来。
这首诗在格调上比较类似于曹植的那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贤这首诗却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诗“相煎何太急”这样激烈的言辞来,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辞》更多的是一种哀惋。他在诗句中也没有办法进行指责,因为“敌人”是自己的母亲。李贤的诗中,并没有太抱怨自己的厄运,而是奉劝母后“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不要对亲生儿女们赶尽杀绝。
全诗虽只六句三十个字,却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语言平易晓畅,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色。全诗运用比喻,寓意蕴藉深婉,能收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艺术效果。
唐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系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三位太子,后遭废杀。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今已佚失。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贤,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爵位。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追加李贤司徒官爵,迎其灵柩返还长安,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今章怀太子墓。
符君天秀擢炎方,茧足担簦学北方。不是澹庵谪南海,姓名那得许芬香。
以禅呼石,石不点头。指石为禅,禅笑不休。禅亦强名,况石赘疣。
石在汝臆,滞汝西游。曷不椎碎,置之东流。自在无碍,荡荡悠悠。
汝既坚顽,如石水投。取指譬月,求剑刻舟。石言则妖,我何哓哓。
飞霰洪垆,才点即消。
十年驰逐上年场。左牵黄。右擎苍。笑叱于菟、不异槛中羊。
一自闭门称善士,将旧事,负苍茫。
忽闻雄啸发高冈。鬓虽霜。臂犹强。杆木随身、作戏且逢场。
为语诸君休笑我,怜故态,老奴狂。
高崖翻槲叶,白日雨声寒。共爱秋山好,其如芳蕙残。
乱云藏怪石,空壑下清湍。底事林间鹤,栖栖刷羽翰。
太常侍祠水苍佩,内相夜下金莲烛。皇家结网未曾疏,亦有佳人在空谷。
一从唐赋变辽律,仰视折杨犹雅曲。云台勋业一青衫,被发操戈踵相属。
筋疲力涸仅乃得,墨水一升凡几辱。英雄俛首入彀中,举世悉然非子独。
子家口众亲又老,岁月旨甘须寸禄。荐书闻说过南宫,冷暖人情到僮仆。
我初与子偕计吏,人后人前随碌碌。不惭齐客售鼓瑟,颇为荆人悲献玉。
一诗今日送君行,万里秋风看鸿鹄。功名前路知不免,鸡黍后期良未卜。
锦标无用咤龙头,帛书且当传雁足。
丛桂秋山晚,思归忆鹿麋。来携方上友,去割世间悲。
丈室孤峰远,弥天一苇移。风流惊二朗,禅藻胜诸师。
水尽情方惬,山穷力未疲。袖藏唯贝叶,肩荷只藤枝。
翠竹开三径,莲花礼六时。寒泉当户落,香饭隔松炊。
凿沼时栽药,穿篱或折葵。他时同把臂,休讶入林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