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开头两句,写墓地的环境:苍松两排,挺立如门,青石铺路,平平展展,秋风吹扫,不染飞尘。洁静、清幽,犹如冷寂的仙境。这既写出了墓地的特点,又点出了死者在词人心目中所占的位置。正是由于这位置的重要和非同一般,词人才把她的安息地描绘得如此幽静和庄严肃穆,显示了词人对死者的崇敬与哀伤。
“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这两句写词人在墓地的情绪和心态。面对墓丘,睹物思人,极度悲苦,过份痛伤,使词人的情绪进入了似梦非梦,似幻非幻的状态。他好像又和妻子双手相牵,告别了那烟雾迷蒙,萝蔓丛生的墓地,在清澈的泉水边去映照红润粉嫩的面庞。这里所写的情状,均是生前生活的写照。两人的感情是那样浓郁、真挚、深厚,依依难舍,如胶似漆。正因为生前有如此之深情,悼亡时才会出现如此之幻觉。看似浪漫,实则真实,读来十分感人。
“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写乐声惊醒幻梦之后的感情。前边两个分句是倒装的。“双携纤手”两句,写的本是幻觉。幻觉中出现男女团聚愉悦的景况,实在是“正须陶写”的。“陶写”即陶冶性情,排除忧闷。“写”者“泄”也。在幻觉中,词人的痛苦和忧闷正要得到排除和发泄,突然之间,远处传来了笙、箫、笛等“歌管”演奏的声音,这声音使词人如梦方醒,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重又堕入了痛苦和忧闷的深渊之中。上片全写在东山墓地悼亡时所见所感,心潮起伏变化,达情委婉曲折,蕴涵丰厚,耐人寻味。
下片写东山周围的景物,进一步抒发失去妻子之后无法忘怀的忧苦。
“岩阴暝色归云悄,恨易失,千金笑。”东山的山岩、峰峦慢慢地暝色四合,云雾聚集,夜幕悄悄地就要到来了。很自然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悼亡者就要离开东山,突然之间,一阵痛苦再次袭上心头,他清醒地懂得,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悲痛,皆因失去“千金笑”所致。
外景外物,对悼亡者都有尖锐的刺激,揉搓着他敏感的神经,再不知“更逢何物可忘忧”了。此时抬头四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无际、肥嫩丰茂、绿遍江南的芳草。芳草赏心悦目,芳草陶情娱人;芳草是春的使者,美的象征。面对多姿多情的芳草,词人只能“为谢”。“谢”为“辞谢”之谢。“为谢江南芳草”,是因为美好景物非但不能解除或减轻胸中的恨和忧,往往反而加重它的份量。这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极为相似,不过手法更为曲折隐晦罢了。
“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最后三句,点破题目,落到了“别东山”上。“断桥”、“孤驿”、“冷云”、“黄叶”,都是东山墓地周围的景物,何其寂寞,何其孤冷,何其颓败,何其萧瑟。这固然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更多的则是词人的主观感受。即将离开坟场,最后这一眼,叫人目不忍睹了。“相见长安道”既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又是对亡灵进行安慰。
秀发西南美,挺生河岳灵。雕龙蔚文采,老鹤莹仪形。
落笔高时隽,飞緌侍帝庭。英声鹤云汉,远势击沧溟。
苦节专忧国,嘉谋每据经。温虽比圭璧,直不避雷霆。
道胜轩裳薄,神和气体宁。忠诚怀畎亩,乐事寄林坰。
藻鉴评随月,过从德应星。苦吟金出矿,确论木衔钉。
贱子叨流辈,高风仰典刑。巨川容滴水,馀景借流萤。
久别眉俱白,重来眼更青。淹留弦与晦,游集醉还醒。
有酒须相就,无歌不共听。奇花喧夕市,叠鼓咽春亭。
扬袂行辞洛,回车去望陉。往还天表雁,离合浪间萍。
异日期同传,穷泉约互铭。古今难得事,交分保颓龄。
山水日已佳,登临同上下。衰兰尚可采,欲赠离居者。
区区乘传客,得似贾胡留。我亦黄埃底,空惭鲈鲙秋。
野酴醾发气薰然,睡起时惊雪入船。安得鸱夷三百乘,空令馋客口流涎。
庐山插天千仞青,明公高节逾棱层。西江月冷秋无际,明公此心清彻底。
厌梁道上豺虎多,手搏不待弓与戈。前年魃虐遍南国,饥者以充僵者立。
洪州父老遮道傍,上书乞留涕泗滂。丰碑大字记荒政,要使遗爱如甘棠。
我来观风闻此语,未见仪容心已许。愿公从此召赴中书堂,早为四海苍生作霖雨。
今年二月扬江舲,烟中瞥见焦山青。鹅毛风利那得泊,枯木堂远心洄潆。
夙闻周鼎不可见,仰首徒叹山岭嵤。延陵季子性爱古,忽示旧拓神为惊。
司徒南仲名最著,出车常武功恢闳。毛公知人贵论世,文宣两属非调停。
郑君据前以定后,谓此不与共和盟。后生疑信敢抉择,古今未必无同名。
方叔召虎相先后,人表叙次如例星。王格周庙岂西伯,证以此鼎疑益明。
可知名同代则异,此鼎当自中兴成。是时雕戈挽天步,猃狁既伏淮夷清。
虎臣矫矫奏肤绩,亟于图室酬藩屏。无专受赍自郑重,入门卓立当中庭。
史友册令司徒右,时制小异参礼经。彤矢鋚勒耀圭卣,玄衣缟韠尊葱衡。
对扬休命不敢忽,归作彝器荐芳馨。万年子孙永宝用,至今呵护归山林。
摩挲此本已神王,跋语况有乡先生。竹翁嗜古如菖芰,剖析奇字秋毫精。
销金祸比爇书烈,余怒犹欲屏秦嬴。吾乡文献久阒寂,八万卷散留孤亭。
流传手泽入君手,宝之何啻千琼莹。籀文墨妙两奇绝,展对恰喜冬曦晴。
后尘欲步愧未肖,巨制益服华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