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庆元二年的冬天,我留在无锡,将往合肥而不能实现,依照梦中所思以记述自己的感情。
人世间的离别容易看重时节,见梅枝,相思情忽地涌上心头。几回小窗内幽深的梦里,花间漫步手牵手。今夜梦中找不到你,我徒自徘徊独游。梦中我还未感觉,寒气已将衾被浸透。
眼泪沾湿了红笺,怨恨饱和着墨迹。淡淡地封了信函,题了信头。宝筝空放久不弹,没有飞雁把书投。风流地游荡在大街小巷,想来只有古树斜阳空自留。旧日小舟共载的盟约,美好的心愿已付之东流。唱罢淮南小山“王孙不归”的诗句,恰好又是春草萋萋的时候。四处漂泊的游子,思念往事,泪满衣袖。
注释
江梅引:词牌名,全名《江城梅花引》,又名《摊破江城子》。双调八十七字,有平、卜、去声叶韵与伞押平韵两体。
丙辰: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梁溪:在今无锡市,相传因东汉梁鸿曾居此而得名。
诣(yì)淮(huái):到淮南去。合肥在淮河以南。诣,往。
幽梦:幽远的梦。
湿红:一说,红泪。《丽情集》载蜀妓灼灼以软绡聚红泪寄裴质。一说,泪水湿透红笺。
恨墨:表达运筹别恨的书信。
封题:封缄书信。
宝筝:筝的美称。
无雁飞:即无人弹奏,雁柱不动。
俊游:胜游,亦指良伴。
算空有:意为算来空有……借指回忆过去。
旧约:往日之约。
淮南:指隐士淮南小山刘安。
萋(qī)萋:草木生长茂盛的样子。

赏析

  在白石词中,对梅花的描写总是与其对合肥情人追忆联系在一起的,这成为白石心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因此,睹梅怀人成为白石词中常见的主题。

  这首《江梅引》正是如此。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之冬,姜白石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正值园中腊梅绽放,他见梅而怀念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因作此词,小序指出:“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说明这是藉记梦而抒相思之作。

  上片以悲欢两种不同梦境反映相思之情。“人间”三句,回想起五年前两人依依难舍的惜别场面,这曾在另几首词中提到“拟将裙带系郎船”,“玉鞭重倚,却沈吟未上,又萦离思”。时光流逝,匆匆五年过去,相会仍是无期。看到“翦翦寒花小更垂”的腊梅相思之情,悄然而生,然思而不见,就只能在梦中寻觅。

  “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小窗之下,伊人几度进入词人的梦境仿佛当年两人携手出游,荡舟赏灯,移筝拨弦,其乐融融。“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今夜”却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词中只好在凄凉的庭院中独自徘徊,却一无所见,不禁悲从中来,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白石写梦,多用提空描写,即不拘泥于对梦境本身的细腻描写,而是化实为虚跳出梦境,重在叙写对梦境的难以言传的独特感受。

  下片“湿红”三句,用晏小山词意:“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薄薄香笺,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所恨的是书已成而信难通。于是想起伊人当年弹筝情状:“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此时玉颜既不可见不见,那玉柱斜列如飞雁的宝筝也踪影全无。“无雁飞”,包融有二层含意,一是指伊人不见无人弹筝,另一是无雁传书,音问难通。亦即秦少游所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这一种刻骨相思之情,又能诉与谁人说?

  “俊游”四句,通过回忆透露内心的惆怅和伤感。先忆旧日携手同游之地,恐怕巷陌依稀而人事已非,那斜阳枯树,徒然增人悲思,正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再念别时曾指花相约:“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江山,甚时重至。”在送人往合肥诗中,也曾表示后会有期:“未老刘郎定重到,烦君说与故人知。”但此时看来是泛舟同游的旧约已难以实现,这种悲苦的心事也只能深埋于自己的心底了。

  “歌罢”两句,用《楚辞》淮南小山赋春草之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眼下冬将尽而草已青,春草萋萋归期何时?一种惆怅迷离之感弥漫心头,无人与说。结尾两句,总收全词,梦已醒,人不归:泪下沾襟,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白石一生布衣,虽不乏名公臣卿与之交游,但仍多有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之感。白石恋情词注重的不是声色描写,也不是行动描写,而主要是反复倾诉一种难言的内心感受,故以蕴藉深挚见长,此词也不例外,可说是落落而多低徊不尽的风致。

创作背景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之冬,姜夔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正值园中腊梅竞放,于是见梅而怀念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因作此词。小序指出:“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说明这是藉记梦而抒怀之作。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猜你喜欢
不似人手致,岂关地势偏。孤光袅馀翠,独影舞多妍。
迸火烧闲地,红星堕青天。忽惊物表物,嘉客为留连。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天怨人尤两不形,欿然下学是功程。了无可使人知处,尽是相酬理与心。

昆仑水色九般流,饮即神仙憩即休。敢恨守株曾失意,
始知缘木更难求。鴒原谩欲均馀力,鹤发那堪问旧游。
遥望北辰当上国,羡君归棹五诸侯。
册府号冀北,一时聚奇材。
嗟我虽末至,尚及相追陪。
胡子真老骥,元章盖龙媒。
尔来厌名韁,蹙踏游九垓。
王子乃汗血,疑是西极徕。
忠精贯日月,声名震陪佁。
君王市骏骨,得此七尺騋。
秣以天山禾,贮之黄金台。
玉勒绣罗鞍,映带文锦鞯。
谓言开道路,亦复薄蓬莱。
乞归丞相府,连月书百回。
东郊台公姓,笑渡涛江雷。
奉身信美矣,体国安在哉。
帝家十二闲,何尝列驽骀。
迟子复立仗,来归勿徘徊。
春色东家出,相窥似有心。
曲垣遮自短,别院闭还深。
影动疑人折,香摇妒蝶寻。
好风时解意,吹片拂罗襟。
孤衾万感不能平,籍也扪心未觉盲。
疏雨过云才数点,宿酲扶梦正三更。
瘴烟侵我须教老,春物牵愁自在生。
畴曩犬鸡无寸效,如今方愧子真耕。

星明天淡月横钩。笛响荡回流。碧城西去,柳烟一角,上有高楼。

宿寒料峭东风紧,吹动昔年愁。春残花底,梦醒天末,人在心头。

歌舞岗前谷变陵,秋深狐兔待呼鹰。崖头细菊临风倚,不管人间有废兴。

远别忧不忘,病别忧其那。病也在汝身,痛也仍在我。

道途历崎岖,风涛恣轩簸。欲留谅不能,欲去夫岂可。

起居饮食间,安得尽帖妥。出入戒垂堂,旦暮亲药裹。

安心是良方,坡老语非左。我生本衰迟,我命亦轗轲。

子行从此归,我去几时果。霜天笠泽帆,夜月枫桥火。

故乡风土宜,见此病亦颇。到家平安书,早寄北来舸。

翻身龙翻石,招我立老人。辛苦馋涎过,飘若神仙身。

老人昔扶杖,鬼窃摧为薪。须眉信甚伟,毋乃曾避秦。

黄公与角里,化石或有因。不然谷城葬,生死子房亲。

我行揖翁坐,欲就往古陈。白云滃起谷,忽失面目真。

旁一老差小,徐甲从䏥贫。索钱吐乙符,白骨支轮囷。

颇闻七十庵,所在宅隐沦。斯翁存岿然,及见古初仁。

黄山朝朝海,松长如桑匀。松乎海随灭,石寿逾灵椿。

送旧迎新可自由,笑啼不敢强包羞。
熟能耐久如江令,垂老还家尚黑头。

偃蹇高松雪漫飞,最怜憔悴绿杨枝。青丝曾识莺声软,黄叶俄惊马足迟。

有分只偷春色早,无心要结岁寒知。不应再得东风力,更与行人管别离。

海中有蓬莱,万里阻弱水。灵踪不可到,真境复在此。

丹藏碧山秀,台空白云起。何能鍊金沙,往结浮丘子。

先子登瀛记昔年,京城邂逅各欣然。每思推毂嗟前梦,颇喜同僚续旧缘。

野岸晴莎穿去鹢,江亭云树忽啼鹃。曹娥祠在无人问,为拓残碑寄日边。

万绿丛中缀木难,折来灵液尚漙漙。玉纤香剥鸡头软,仙掌寒分鹤顶丹。

天酒淋漓樊子醉,月盘璨璀汉臣看。不妨更渍蔷薇水,润我谈玄舌本乾。

当时玉署词章彦,此日金闺谏议郎。出使远将纶綍重,壮游宁觉海天长。

中州季札元文雅,荒裔夷王岂倔强。君命如公应不辱,归囊端乏陆生装。

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高冥。文章旧价留鸾掖,
桃李新阴在鲤庭。再岁生徒陈贺宴,一时良史尽传馨。
当时疏广虽云盛,讵有兹筵醉绿醽。

百官朝退翠华来,日映红云讲殿开。驸马带刀还夹陛,将军列戟尽衔枚。

论思地禁荣重入,简拔恩深愧不才。宴罢仍从东观集,直疑步武接三台。

  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计之所以为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虽《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集《诗传》,固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