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
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
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我喝酒喝不完一盏,喝到半酣的时候更好。
坐着竹轿从湖上回来,凉凉的春风拂面而来。
走到孤山西面的时候,夜色就已经深了。
在梦中轻轻地长吟诗句,想好的词句马上就忘记了。
我还记得梨花村,依稀还能闻到缕缕暗香。
入城的时候,客人大多数都走了,
睁开睡眼猛然发现,河塘已经华灯初上。
路人在拍手嬉闹着,我就如同离开树林的獐。
这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与世俗礼法、富贵人的意趣格格不入。
人生的快乐到底在于什么呢?对此我自己也很茫然啊!
不尽器:谓喝不完一杯或一盏。
篮舆:竹轿,用竹子做的轿子。
苍苍:深青色。天色苍苍,已经入夜了。
清:排除睡意努力使自己头脑清醒起来(由于处在“半酣”状态,观以下“杂梦寐”可知)。
旋:一会儿。
梨花村:不一定有这个村名,以这里梨花多而云。
定:究竟。
亡:走了。
矍(jué):惊惧,急视。
麞(zhāng):兽名,即獐,鹿属,似鹿而小,无角,黄黑色。
山野姿:由于从山林田野中来,举止不合礼法的姿态。苏轼不止一次说自己有“野性”,自称自己是世农。
异趣:意为自己与世俗礼法、富贵人的意趣格格不入。
难自强:意为很难适应世俗礼法、适应富贵人的意趣“振作”起来,和他们一样。
策:打算,决定,此处意为出来做官。
未良:不完美,不好。
诗中“春风”句可见证时令。此诗实际上是苏轼的一篇生活速写。 开始二句,苏轼自己说饮酒的老习惯,这次饮酒也是这样。“半酣”,没有到醉的程度,然在朦朦胧胧之中。第三句说的“湖”点题,即西湖。第四句写“洒面凉”,因为酒半酣,面部发热,经春风一吹故如此。“行到”二句点夜。“清吟”二句仍然切“半酣”,诗人作着作着,又睡着了,但一会儿又醒了,所以刚刚得到一句,马上就忘了。清代评论家纪晓岚说这两句是“神来”之笔。“尚记”二句说到“梨花村”,苏轼此时大约自梨花村来,其时梨花已开,暗香依依,苏轼似以为此时自身尚在梨花村,还是写“半酣”。“入城”两句,紧紧扣住“半酣”,写朦朦胧胧中的思维。“睡眼”两句,写河塘人声鼎沸,苏轼自朦胧中开始清醒过来。“市人”以下四句,实实在在是妙文,写出了杭州的老百姓与苏轼作为一个通判这样的相当高的级别(对于一州来说是如此)的官员之间的亲密无间。“失林麞”写半酣的失态,欲藏而无处藏,而此正显示出苏轼极为真率的一面。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官吏能如此揭示自身,实属难得。此无他,胸中坦荡,毫无芥蒂之故。末二句,似乎是说后悔从仕,其实不然,苏轼如实录下此场面,正以其难忘,有记录价值,其内心正以此为乐。
这首诗苏轼写于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
老翁肠断江南村,谁将楚些招归魂。月明常忆看花处,断桥流水天黄昏。
一行作吏此事废,日涉漫记柴桑园。天怜羁客老且病,玉琢妙语清而温。
当时饱吃惠州饭,十年来负蛮乡暾。花飞白雪飓欲起,瘴湿黄茅人闭门。
为公复诵海南句,寒窗掩卷凄无言。伤心起酹玉局老,夜半独沥鸱夷樽。
云霞拟置别堂春,其奈些儿露水身。碧柳典来求古佛,青鬟嫁去事高真。
一生书画皆偿债,数亩琅玕也卖人。湖石迤南栀子北,哭君此地最伤神。
频番胥宇。似春燕乍来,偷窥帘户。萍梗孤踪,兰言一诺,刚被玳梁留住。
广庭十弓犹欠,琼萼双身先睹。胜情引,小书堂怡在,花阴深处。
空误。前度客,三匝故枝,欲去仍回顾。事逐烟凉,人如舟系,偏托石尤风阻。
几时素尘闲扫,著我琴尊容与。粉香里,试清吟好约,柴桑仙侣。
相从数月间,已复两为别。此身竟何有,百年终是客。
近役不隔州,音问可络绎。江南虚成终,白泉强名刹。
何劳共追饯,令我滋不悦。觞行期月上,月上尊已侧。
我卧四壁空,君归度舟阔。
周室兴王业,尧图授圣人。谁知皆内助,功德古无伦。
一碧影摇空,捲晴烟,恰似奁开清晓。昨夜报方生,村南北、已把游尘净扫。
棹歌何处,鸳鸯惊散圆沤小。梅雨几番添几尺,渐没汀洲芳草。
坐来天上浮查,指弯环溪路,仙源近了。萍藻半浮沉,苔矶湿、知有浣纱人到。
相思渺渺。桃花溪上离筵悄。倘见渔郎须问讯,流过落红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