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描写月夜于江上听筝的小令。此曲首句从清夜入手,描摹月夜江景,为下文写情蓄势;次句写筝声打破江夜的寂静;三句转写闻筝人的神态;末句写出听筝的反应。全曲构出一幅历历分明的江夜风情画,将写景记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文句虽短,艺术价值却很高。
此曲第一句先写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灵明净,显示出澄澈宁谧的气氛。第二句写筝的声音。在月色中,不知是谁弹起玉筝,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秘幽婉的韵味。第三句则从听筝人的神态,以背面敷粉的艺术手法,烘托筝声所表达的哀伤感情。第四句写江涛澒洞,它像是被筝声勾起的深沉的叹息。这样的写法,又把感伤之情推进一步。
这首二十四字的小令,与白居易那首六百余言的著名长诗《琵琶行》有相似之处。同是江天月夜,同是不期而闻哀怨的音乐弹奏,这支《凭阑人》几乎可说是浓缩的《琵琶行》。只是白诗详尽地介绍了演奏的过程,弹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听者哀怨的缘故,而小令限于容量,这一切都付阙如。但因此也造成了作品的悬念,令人遐想。筝声无端而至,哀怨无端而生,倏然以来,戛然以止,造成了全曲清凄超妙的风神。
在技巧形式上,此篇属散曲巧体之一的“嵌字体”,各句都嵌有一至二处“江”字。“嵌字体”在诗歌中已有先例,如陶渊明的《止酒》诗,二十句中就句句含一“止”字。散曲“嵌字体”的最早作品,则是元好问的《喜春来·春宴》:“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此篇同嵌的“江”字,建立了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全曲出现的“江水”、“江月”、“江上”、“隔江”、“满江”的重复不仅多方位地充实了“江夜”的题意,而且表现了一唱三叹的风韵。
晋室人才数俊髦,艰危深感与时遭。君臣义大如天地,父子生轻似羽毛。
昭代旌忠时飨盛,丰碑镌德古祠高。想应当日偷生者,才入脩门意自劳。
裸壤无霜雪,西南极目天。岂知云海外,不到斗牛边。
异域闻周化,奇观及壮年。扬雄好风俗,一一问张骞。
荒榛迷远道,潮长海鸥稀。休讶逢人少,应知与世违。
桃源悲路渺,紫水亦相依。欸乃数声急,隔江鱼羡肥。
调刁陨风叶,翩反恋故枝。闻君束归装,游子动离思。
行行高原上,伫立望征骊。仰视归飞鸟,心随白云驰。
初君登科日,英姿生光辉。轻裘拥高坐,焕若东出曦。
风尘近十载,奔走长安逵。黑貂既已敝,面目空复黧。
哀我龙钟态,对叹不自持。计君归闾门,升堂拜慈帏。
呼洗为儿盥,呼食哺儿饥。功名岂不念,顾亦爱其私。
小人亦有母,白发两肩垂。自春徂秋夏,远游历三时。
家贫失儒业,诸子任游嬉。乃从千里外,为人章句师。
奇字不堪煮,九月未授衣。行将舍之去,挂经把锄犁。
小珠山之麓,书带草离离。先贤有遗训,良田在耘耔。
养志事躬耕,相约共畬菑。将子无寒盟,春深以为期。
小舟乘风飞鸟过,万顷云涛纵掀簸。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
杖藜径踏华山去,试问莲开今何许。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
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幽磬时和野鸟语,飞泉暗泻岩花香。
文书照眼本吾事,雁鹜著行败人意。造物似怜厌世嚣,挈置湖山烦一洗。
何人夜呼隐去来,向来得丧真山崖。金庭玉柱永不改,人间劫火空飞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