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前者修饰出一双巨臂摇荡着水中的孤城的画面,施展力与暴;后者刻画了少女的柔指轻抚着情人,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两个字描写了湖水的刚与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水晶”二字体现其玲珑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时间,暗示了词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衬托景色之美。“露荷翻处水流萤”,“流萤”二字作喻形象表现出荷叶沾染了露水后的清莹明丽。“雾柳”句通过“暗”、“度”二字写尽了柳的朦胧、月的舒缓;“露荷”句则凭借“翻”、“流”二字传达了露荷的圆润、萤的飘忽,“萧萧”带有自嘲的意思,也体现了词人的自由潇洒,“散发”体现了词人的不羁。
上片一开始,词人以雄浑的气势推出了一个荡人心魄的画面:平湖环绕,波涛震天,孤城独立。孟浩然《临洞庭》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词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孟诗有暗合之处,但只是客观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苍茫阔大的意绪在形式上的自然重叠,而不是主观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变,“湖光倒影浸山青。”词人展现了一个平静而恬淡的画面:湖光潋滟,山色青葱,荡漾着沉醉的氤氲。这恰恰和以上波涛震天的慑人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画面的转换不但体现了动中有静、刚中有柔的自然景观上的复杂的情趣,而且在情绪上带来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楼下欲三更”是对以上画面意境上的补充,它为词人所咏叹的景物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的氛围。“三更”点明时在深夜,从而为下阕对夜景的具体描绘作了过渡性的铺垫。
到了下片,词人意犹未尽,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观之中。所不同者,此时词人所刻画的夜景主题愈加明了,“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两句正体现了这一变化,前句暗合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情韵,后句又为这销魂的意境增添了几许生意、几许亮色——露珠敲荷,流萤相逐。这两句不仅意境幽美,而且对仗和遣词也极为精工、贴切。由于词人从细微的感触着笔,表现了一种缠绵的风情。词人疲于世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滋长了一种放旷的情怀,正如他在结句中所说的:“萧萧散发到天明”——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超脱者的形象。它虽没有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表达的“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阔大与深厚,但却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达观与迷恋。
这是一首描写湖景的清新隽永的小词,上片写湖水由昼至夜的变化,始而波涌撼城,继而平静如镜,浸山映楼。下片写夜景变化,月阴时柳晤笼雾,荷翻时露流如萤。诗情画意,使词人流连至天明。总观这首词,它的重心在于写景,通过景观的变化带动情绪的升沉。因此,全词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词人思想与情感却暗藏于全诗,于“景”的空灵中无处不感到“情”的渗透与激荡。
送公往朝天,公去予独住。坐公政事堂,尺寸守公度。
宽猛本相济,非敢妄攀附。抚公旧松桂,复思新雨露。
邮传秉节回,双旌喜重渡。
广平流落寓平城,亲老家贫强苟生。炎汉萧曹贤政事,李唐房杜美声名。
进求高誉千金重,退隐闲身一叶轻。应继开元旧勋业,华堂钟鼓对长檠。
天涯老孤臣,想象赋贞燕。空梁泥屡落,故渚冰自泮。
影托明镜鸾,梦接长门雁。飞云轩不归,自语清商怨。
连山高高上无极,仰视青天不盈尺。俯览可以穷九域。
我疑山灵应上诉,帝遣夸娥运神力。又疑蓬莱脱左股,万里飞来倚空碧。
乾坤一色云冥冥,急霰始集雪又零。依依度桥者谁子,隐隐操舟如送迎。
万壑千岩深且窈,两两相将事幽讨。若非淮南访八公,定是匡庐寻五老。
意匠经营妙入神,披图烂熳皆天真。人间何处有此境,我欲从之一问津。
暮从密林过,林老数百年。风烟恒自起,况当暮雨天?
天晴暮霭绕,暮鸟归翩翩。啾唧千百众,聒耳亦可怜。
欲即不敢即,况乃久迁延?地上鸟粪满,又惧著吾颠。
尝闻古老言,著者其运偏。嗟我未尝著,穷年遭熬煎。
栖栖九州内,回首多罪愆。虽著不过此,俯仰暮林前。
乘骢声价重宣云,揽辔今看涤楚氛。百二山河归汉表,千秋陵寝奠江濆。
从来挞伐先谋略,可念苍黎久溺焚。此去搀枪须扫尽,岣嵝天畔好铭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