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枯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溪上,水已结冰。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依然照着长亭短亭。来到一座废寺前,寺的门额上已经看不清寺名。
闲游的过客驻马临摹碑上之字,富家子弟拨弄佛前灯芯。尘世辛劳,凡人几时醒悟。
上阙写废寺之外景,荒凉冷寂,繁华消歇。“败叶填溪水已冰”,秋天的树叶凋零了,遂成“败叶”,而萧瑟的秋风又将这些枯叶吹到溪水里。“填”字说明败叶之多,给人一种沉重压抑之感。“水已冰”说明时令已值深秋冬。“夕阳犹照短长亭”说的是荒秋暮景。黄昏时分,夕阳斜照长亭短亭,而行人已经杳无踪迹。此句表面上说的是亭,实际上是人,因为长亭也好,短亭也罢,在古代皆含送别之意。此句勾勒的残阳落照、野亭萧然的暮景与前句“败叶填溪水已冰”的意境十分相合,遂为全词定下凄凉的基调。有了背景的铺垫后,作者开始切入“废寺”主题。“何年废寺失题名”,古人游览庙宇时常题名以资纪念,这些题名经年遭受风吹雨打,最终模糊难辨,以至作者想要追问这究竟是哪一年的寺庙。这一句是正面渲染废庙的冷落苍凉。
下片写废寺内景,残破不堪,香火断绝。“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此二句谓到此寺中之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或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其中“斗鸡人拨佛前灯”一句用了唐朝贾昌的典事。唐玄宗好斗鸡,在两宫之间设立斗鸡坊。贾昌七岁,通晓鸟语,驯鸡如神,玄宗任命他为五百小儿长,每天赏赐金帛。贾昌父亲死,玄宗赐他葬器。天下人称其“神鸡童”。贾昌被玄宗恩宠四十年。天宝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贾昌换了姓名,依傍于佛寺。其家被乱兵劫掠,一物无存。大历年间,贾昌依存于寺僧,读佛经,渐通文字,了解经义。日食粥一杯,卧草席。作者用贾昌的故事显然是说寺庙的命运同人的命运一样,在风雨流年中饱经盛衰兴亡、荣辱浮沉,最终繁华不再,一切归于荒凉冷落。结尾“净消尘土礼金经”,更是精警妙出,充分体现了纳兰词“君本春人而多秋思”(梁佩兰评性德语)的凄凉哀婉之风。此句谓,那些临碑者也好,斗鸡人也罢,以及过去来到这里的贵宦雅宾、文人墨客,虽然贤愚有所不同,然而在这劳劳尘世,终同归一梦。这分明是“人生如梦”的感喟了,但是再也没有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与洒脱,有的仅是对“悲欢离合终成空”的无限悲凉的感怀。
全词语调低沉,含蕴良多,耐人寻味,透露了纳兰内心深处不胜苍凉的悲感。
康熙年间,词人随从康熙皇帝出巡时见到了“废寺”,由此生情动感,遂填词以寄今昔之慨。
落日动高兴,轻舟过碧浔。方欣齐桡乐,复惜群山阴。
时爱波上月,清光犹未沉。乍离惜渚浅,稍入蒲荷深。
花香袭人衣,水风凉我襟。杯行吸素彩,曲度飘清音。
繁华不可再,新赏良在今。
五夜城头听早鸡,海东红日上云梯。飞乌晓飐朱帘影,舞燕晴翻画栋泥。
千里帆樯天远近,万家村市屋高低。客来不用愁风雨,无数风光入品题。
老子今年六十龄。三千里路庆初生。一家兄弟见君情。
初寿堂前槐影密,三台楼下兄香清。乡心先与白鸥盟。
朱户粘鸡,钿钗簇燕,恰颁三日王春。记得当年佳梦,始绂祥麟。
杜陵天近衣冠盛,谢庭春暖蕙兰馨。人争羡,青鬓未饶,恩袍草色光凝。
佳音须侧耳听。报取日下蜚声。茧纸涂鸦,天上宝墨犹新。
蛰雷先奋三冬暖,便风终快九霄鹏。君须念,早晚小儒,终期一报平津。
百年长啸寄乾坤,烟水平台远树村。莫在黎阳秋色里,何人不道是苏门。
宿云不卷,轻雪初销,乾坤正冱冰霜。清入萱丛,谁知春在华堂。
潘与笑观戏彩,动星文、两两辉煌。堪羡处,看春枝棣花,兰秀芝芳。
剩占人间家庆,甚兴高泉石,耳倦丝簧。见说瑶池,玉娥为剪霞裳。
神仙有缘自得,且徒教、笙鹤翱翔。聊待我,更花前、沉醉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