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与 通 欤;乡 通 向;辟 通 避)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注释

亦:也。
欲:喜爱。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舍:舍弃。
取:选取。
甚:胜于。
于:比。
故:所以,因此。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莫:没有。
则:那么。
凡:凡是,一切。
得生:保全生命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为:做。
而:但是。
是故:因此。
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是:此,这样。
心:思想
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则:就。
弗:不。
得:得到。
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蹴:用脚踢。
而:表修饰。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辩:同“辨”意为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宫室:住宅。
奉:侍奉。
穷乏者:穷人。
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与:同“欤”,语气助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已:停止。
本心:指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解释
1、鱼,我所欲也 欲:喜爱的,想要的
2、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3、生亦我所欲也 生:生命
4、所欲者有甚于生者 甚:超过
5、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偷生
6、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使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这种
9、贤者能勿丧耳 勿:不丧:丢掉、丧失
10、呼尔而与之 呼:吆喝、呵斥与:给
11、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12、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3、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万钟:高位厚禄辩:通“辨”,辨别
14、万钟于我何加也 加:有益
15、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美:华丽奉:侍奉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吗。
17、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受:接受
18、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种做法已:停止
19、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先前,从前。

三、一词多义
而:
⑴呼尔而与之 (而,表修饰 )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而,表转折

于: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 )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介词,表示原因,为了)
⑵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前为,介词,为了  后为,动词,做、接受)
⑶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动词,做)

得:
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获得,动词)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动词 )

四、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五、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可以)
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能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
古义:这,指示代词
今义:判断动词

3、一豆羹(豆)
古义:古代盛事物的器具
今义:豆子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
古义:古代的量器
今义:计时器具

5、万钟于我何加焉(加)
古义: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六、特殊句式
1、鱼,我所欲也(判断句) “也”,判断标志
2、乡为生死而不受(省略句) “为”后省略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省略宾语“施舍”,全语省略了主语“我”

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简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赏析二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猜你喜欢

去郭仅数里,岩关忽深秀。人工莫窥测,天巧自成就。

瑶草覆蓬莱,箭砂藏勾漏。如入万宝山,如坐群玉囿。

赑屃撑巨鳌,回翔舞飞鹫。肉醉猛虎卧,雷轰懒蛟走。

远绝人世尘,静阅古今宙。或若赴壑蛇,或如回顾兽。

喷者如鲸呿,?者如龙吼。诡然足变幻,不可穷步骤。

土清多芷兰,石瘦少薪槱。松柏森古姿,寒暑不得寇。

风静柳新梳,云收山免胄。石镜磨古诗,玉钗泻寒溜。

郊原遍红紫,川谷成锦绣。玄猿叫老木,石乳滴嵌窦。

寺建开平初,亭创宣和后。客屦踏花香,僧衣卧云绉。

碧萝暗雨意,绿阴靓春昼。高吟领景趣,玩物惊节候。

晴箔收早蚕,烟蓑正初耨。暇日多胜游,嘉宾从贤守。

歌声振林木,妆影摇涟甃。鸟啼觉山静,湍急和云漱。

清谭杂觞咏,骑竹喧童幼。乌丝扫奇句,碧筒汲春酎。

千里嗟漫浪,一醉成邂逅。莫采西山薇,莫歌南山豆。

满泛一盎春,持介百年寿。万壑天籁清,我琴不须奏。

岁晚劳征役,三齐旧富闲。
人行桑下路,日上海边山。
轩冕非吾志,风霜犯客颜。
惟应思颍梦,先过穆陵关。
春风满城关笑颜,使君明当出游山。
东州山川北佳丽,凌云耀日季孟间。
紫丝步障元不要,飞槛层栏一凭眺。
岁丰民乐片调宽,挟四老仙共舒啸。
使君吟肩李杜齐,落笔便觉三山低。
招来倦无客赓载,韵险令我窘见挤。
烟霞风月无疆界,不忧寒具油侵坏。
寄谢摩诘休苦心,使君诗是有声画。

破暖轻风,做寒细雨,冥冥飞过空江去。客中无物可消愁,绿阴满院黄莺语。

琴断朱弦,香销翠缕,连天碧草人何处。欲乘斜日望长安,伤心烟浪迷南浦。

今时何时我非我,中夜起坐心旁皇。风声水声乌乌武,日出月出团团黄。

层阴压屋天四盖,寒云入户山两当。回头下视九州窄,高飞黄鹄今何方?

曾笑樊迟学老农,宦游回首亦成翁。风云龙虎真奇遇,民物乾坤本大同。

万里云开山色秀,九天尘净日光红。阿衡旧业如相问,都在弥纶宇宙中。

陇坂碉门几万盘,武侯城远渡泸寒。峨眉天外三千丈,谁共仙郎雪后看。

菊花曾许是龟书,岂有寒梅不共之。周子通书程子易,孙翁须爱紫薇诗。

客槎飞过小金山,画栋参差杳霭间。
隐踏鳌头归月府,侧骑龙背出尘寰。
秋生弱水烟霞冷,春至蓬壶日月閒。
遥望严陵钓鱼处,十分全似落星湾。

万里乘涛来绝海,中朝冠盖尽相知。丹丘博士与饮酒,青城先生邀赋诗。

传钵底须归故国,把文遂欲动京师。绝怜船上看春色,二月官河水发时。

小住人间五百年,因缘真是午桥仙。应期却笑河汾早,占节从教寇相先。

独立青云高两地,曾扶红日见三天。封疆峻极连华岳,饮寿应宜吸锦川。

两世秋娘,碧城旧曲传钞遍。画师曾见。依约春风面。

十斛珠抛,去燕梁泥恋。韶光倦。梦阑美眷。眼冷浮花眩。

金碧交辉,江陵千树天然富。寒林争秀。独向霜风后。
写入冰纨,两两情何厚。同携久。凉生清昼。香满佳人手。

扶杖上梅岑,居高一整襟。色原空世界,冷欲透人心。

璚宇海天阔,瑶枝松竹深。冲寒驴背稳,诗思约谁寻。

蜀道前期又后期,文章得失总难知。三秋客思连云栈,万里乡愁两鬓丝。

残照满衣归店早,乱山围梦到家迟。鸡声未唱人争起,可似金门射策时。

不见家山近四年,水窗风物较清妍。寒宵酒引蘧蘧蝶,倦眼花蒙薄薄烟。

成佛已甘灵运后,思归肯让季鹰先。黄金相印休夸诩,争似城南二顷田。

问疏斋、湘中朱凤,何如江上鹦鹉。波寒木落人千里,客里与谁同住。茅屋趣。吾自爱吾亭,更爱参天树。劳君为赋。渺雪雁南飞,云涛东下,岁晏欲何处。疏斋老,意气经文纬武。平生握手相许。江南江北寻芳路,共看碧云来去。黄鹄举。记我度秦淮,君正临清句。歌声缓与。怕径竹能醒,庭花起舞,惊散夜来雨。

丈夫未遇虎如狗,南北东西牛马走。沈枯一室若逃禅,游戏百函聊糊口。

虽知混迹在泥涂,不敢随风等杞柳。閒心漾漾出岫云,浩气英英互星斗。

自食其力同工商,屋漏不愧古人友。怜他蠢蠢与浮浮,不识天高并地厚。

呼马呼牛皆应之,丈夫未遇虎如狗。

艳句新词满綵笺,晓风残月六郎天。如何制尽江南曲,不记江南相府莲。

长河万里光如洗。明月飞来矣。桐阴满地几分寒。又见随风一叶、上阑干。

虾须不捲猊香冷。漏是今宵永。几回呼妹看萤流。恰喜轻罗小扇、未曾收。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