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令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构成了诗的意境。此曲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通过冷月、黄昏、雪山、水滨、淡烟、衰草、茅舍、孤村等清寒凄迷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悲凉和无望的孤寂心境。
此曲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
开篇首句,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气氛苍凉的环境之中:在暮色中显出轮廓的谯门,萦绕在谯门内外悠远而哀婉的角声,这是画面的一侧。接着作者将视线转向四方:随着黄昏夜幕的降临,新月冉冉升起,月光斜照着半个庭院;山坡上覆盖着白雪,山前溪流蜿蜒。水边有着竹篱茅舍的孤村,升起几缕轻烟,在衰草暮霭中弥漫着,扩散着。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虽然画角声打破了这冬季黄昏的寂静,却又于凄清中平添了一种肃杀森严的气氛,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
它与《天净沙·秋》的写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写景,全未直接抒发、陈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蕴,是在对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来的。其二,也都是通过一组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另外,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一时一地有特定具体内容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
从时序上说,《天净沙·秋》写了落日残霞,而这首曲子写的是落日已经隐没山后,新月已经现于天际。从“秋”到“冬”,从“情”到“景”,都是从寥落、凄清进一步发展为悲凉和无望的孤寂。人们或许可以把《天净沙》四首,不仅理解为对季节更替的描绘,而且进一步理解为对情感和人生体验,从欢快而明净到寥落、孤寂之间的发展。这样,这四支曲子所构成的便是内部情感联系的整体了。
仙葩倚石近华堂,薄粉轻烟见靓妆。识得澹山真澹处,可知入室不闻香。
长河积雨晓弥漫,却爱轻风引碧澜。会得邹人柯氏意,庄生幻语不须看,
春楼梦,梦入晓窗前。压钮衣香双蝶扣,盘云髻重两鸦偏。
清早累人眠。
点苍苍峰十九点,截破青天透天表。雄踞称尊九州外,眼底犹窥西海小。
空中仙人作玉戏,水官骑龙银色皎。岂无云篆守蛟螭,望绝琼楼架缥缈。
意态谲诡无一同,万幅丹青写奇巧。上有天河向下垂,常见云中腾怒爪。
脚插叶榆数百里,鳞甲如生夸珥抱。点苍之神梦谓我,子来看山何草草。
兹山几阅世变更,独据西南辖蛮獠。汉家中郎漫持檄,破碎滇云窃文藻。
遂令名字露中朝,金马碧鸡来祀祷。蜀中丞相亦多事,要市天威奋天讨。
南人自此不用战,荒彝那复知天宝。鲜于李宓妄用兵,二十万人如电扫。
尚说丰碑纪郑回,岂有残诗寻贾岛。从兹僰道生荆棘,玉斧画疆别城堡。
蒙段居然递自尊,六诏烟霾难记考。往往人来吊踪迹,山自青苍人易老。
只余古雪照天边,冷魄何堪争窈窕。谁从五岳问真形,坐使遐荒狎猿鸟。
我方呓语笑山灵,世事无端分白皂。中原战场百千万,蓬蒿满地迷昏晓。
磈礌人间浇不尽,云梦胸中吞未了。何如醉卧醒酒后,懵腾不用滋纷扰。
烟林供养足幽居,淡淡山容墨戏馀。画里逃禅堪自适,何妨高士世情疏。
海岛移来,倩并刀、镂就千丝金碎。筠筒石火,尽是间中生计。
吹兰吐麝,更销尽、薄寒残醉。多只恐,万缕成灰,剩有断纹心字。
氤氲绣屏香细。罥窗纱袅袅,未输沉水。瑶阶伫立,散作半帘花气。
熏炉夜暖,倚珊枕、几回曾记。偏喜得、频递春纤,小鬟解事。
竹堂之作,爰究爰度。百堵皆兴,其究安宅。
竹堂之成,刻桷丹楹。爰居爰处,既安且宁。
竹堂之深,青青子衿。且以喜乐,鼓瑟鼓琴。
竹堂之幽,以遨以游。寿考维祺,良士休休。
从以孙子,本支百世。明明在天,用锡尔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