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句写瘦马驮诗的悲苦以及人不如鸟的羁旅情怀。“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这是一首羁旅之曲,开头引李贺典,李贺年少多才,郁郁不得志,只得将短暂的一生心血付予苦吟。“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的乔吉以李贺自况,不是偶然的。所以,只“瘦马驮诗”四字就足以想见其悲苦了,何况此刻又在远离故土的旅途之中。而且那“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景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可以说这开头的七个字,已将特定的身世、具体的处境,全都包容了。第二句与上句相对,作者通过“倦”“愁”二字。移情入景,巧妙地抒发了人不如鸟的羁旅愁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鸟倦飞而知还”一句,可视为此曲之典所出。再说,不管此鸟是不是归鸟,在浪子心目中,依然可能把它视为一只归鸟。所以倦鸟之愁,无疑代表了浪子之愁,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手法。
后两句言匆匆春去,岁月蹉跎,游子恋乡,身世凄凉。“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远方浪子进而看到不远处的人家,这必定更勾起了他“吾乡似此乡,此乡非吾乡”的羁旅思乡之怀。至此作者已百感交集,不料更有那不懂事的柳花,竟然飞上作者的头发,使得头上的白发显得更多了。此处不直言头发之白,而借柳絮言之,可谓妙笔。作者白发从何而来,当然是羁旅之挫和思乡之念所致。全曲从瘦马入笔,至柳絮收笔,不直接写人,而已将人的羁旅之愁写得入木三分,刻骨铭心。
此曲在结构方面也有其特点。它以三个主要自然意象作线,每个自然意象引出一系列人文意象,这样贯穿起来,构成全文的网络。这三个自然意象是瘦马、倦鸟、柳花。它们依次引出相关人文意象:瘦马引出的意象有诗、天涯;倦鸟引出的意象有愁、村;柳花引出的意象有人、鬓华。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实现意象自然舒展、材料形散实聚、结构简明有序的艺术效果。
河朔初辞爨析骸,都城还许谢烦埃。日长穷巷春归后,万绿阴阴锁吹台。
晋败苻秦淝水滨,谢公祗用八千人。飞腾貔虎生修翼,屠剪鲸鲵脍硬鳞。
否运既倾终反泰,寒威已振却成春。吾皇盛德超千古,接士端如见大宾。
别有梓人传,精艺夺天工。便使玉人雕琢,妙手略相同。
宝殿网珠窗户,华盖狻猊床座,金碧斗玲珑。花萼间芝草,细缕一重重。
看挥斤,除鼻垩,运成风。多少巧心奇思,舞凤更翔龙。
纵使棘端猴小,与刻三年楮叶,难比锦心胸。快袖吴刚斧,修取广寒宫。
金陵昔丧乱,炎运值摽季。忽从大梁城,仓皇走一骑。
偶窍藩邸璋,自言某王嗣。贵阳一奸人,乘时思射利。
奇货此可居,何暇论真伪。卜者本王郎,矫诬据神器。
遂修代来功,超逾登相位。权门辇金帛,掖庭陈秘戏。
江表张黄旗,王气销赤帜。偷息仅一年,传闻有二异。
北来黄犊车,天表自英粹。杂问聚朝官,瞠目各相视。
遥识讲臣面,备言宫壶事。诸臣媚新君,谁肯辨储贰。
争效隽不疑,竞指成方遂。泉鸠无主人,束缚乃就吏。
复有故宫妃,飞蓬乱双髲。自云丧乱时,仳离中道弃。
生子已胜衣,壮发犹可数。不望昭阳恩,不望金屋置。
愿一见大家,瞑目甘入地。上书欲自通,沉沉力阍閟。
诏付掖庭狱,见者为垂泪。不如厉王母,衔愤早自刺。
只缘当璧假,翻招故剑忌。诚恐相见非,泄此踪迹秘。
灭口计未忍,对面谅馀愧。鸟兽有伉俪,豺虎知乳孳。
岂独非人情,捐弃恩与义。嬴吕及马牛,秦晋潜改置。
皆从胎孕中,长养崇非类。未闻妄男子,僣盗出不意。
龙种乞为奴,狐假得暂恣。兹实众口传,曾见遗老记。
疑事终阙如,庶听来者议。
律穷气转肃,客子愁不欢。中宵起傍徨,欲往衣裳单。
内顾子与妻,黯默私自怜。力田有凶岁,并狩无悬貆。
念此怀感伤,何以卒岁年。凤凰鸣高冈,耻效鸱与鸢。
时俗贵苟得,烈士羞瓦全。弱年守微尚,秉心塞以渊。
世人竞自媚,意气何由前。拔剑不能割,安用称豪贤。
知己不援恤,安用相周旋。闻子爱芳草,杂佩纫蘅荃。
馨香岂不烈,坐惜芳时捐。淩晨履霜雪,日暮临广川。
方舟不我济,惜哉空洄沿。咏彼北门诗,悠然感遗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