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评析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作者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本文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为了说明管仲提出的竖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他把齐桓公和舜、孔子进行比较,说明齐桓公不可能除掉这三个人。退一步说,即使是除掉了这三个人,“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谈到管仲在临死时没有向桓公举荐贤人是一重大失误时,作者又用史䲡、萧何的事迹进行对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结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猜你喜欢
浩歌坐虚室,庭树生凉风。碧云灭奇彩,白露萎芳丛。
感此时物变,悠然遐想通。偶来被簪组,自觉如池龙。
少年才藻新,金鼎世业崇。凤文已彪炳,琼树何青葱。
联镳长安道,接武承明宫。君登玉墀上,我侍彤庭中。
疲病多内愧,切磋常见同。起予览新诗,逸韵凌秋空。
相爱每不足,因兹寓深衷。
几年客勾吴,盘馔索无有。
鯹鹹咀彭蜞,臭腐羹石首。
牛心与熊掌,梦寐不到口。
朅来灵山下,空肠尚雷吼。
苜蓿映朝餐,杞菊富肴簌。
相过有贤士,无以侑卮酒。
跰跹樽俎间,见此青裙妇。
百金买市城,竞拾不论斗。
枵中本离化,黝质真坤耦。
稍稍被寒泉,累累付清滫。
舒觞颇甘豢,窒户还畏剖。
芼姜摘其元,璀璨置瓦缶。
中年消渴病,快若尘赴帚。
含浆与文蛤,未易较先后。
吾生亦何为,甘此味岂厚。
醢之自周官,竞我乃田叟。
尚殊鼠供苏,复烦蟆饷柳。
北风饫竹实,南俗夸针取。
虽非绿纹酌,仅免青泥呕。
据龟定应用,噉鰒良可丑。
谁能事颜色,此腹嗟敢负。
诗成调儿曹,吾意真亦偶。
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
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
夫子即琼树,倾柯拂羽仪。
怀君恋明德,归去日相思。

永安宫殿莽榛芜,炎汉存亡六尺孤。城上风云犹护蜀,江间波浪失吞吴。

鱼龙夜偃三巴路,蛇鸟秋悬八阵图。搔首桓公凭吊处,猿声落日满夔巫。

尚书府中松十抱,直气贞心不知老。关中土厚根柢壮,十年间生地之宝。

上参云汉不屈身,世间草木斯为表。用之擎天天久恃,用之柱国国永保。

伐柯击奸拟顾笏,摘叶指佞比尧草。朝廷何可一日无,百不为多一非少。

凌霜傲雪古色存,苍苍直与秋天杳。孔明庙前有老柏,此物亦自因人好。

大观直谓古今同,时固难同贵同道。金花玉苓仙所食,只在长生不在饱。

须公采啖三万斛,四海苍生期寿考。

天道与性命,圣人罕其言。七十岂常士,游夏终不闻。

鞠躬慕仁义,或不免饥寒。奸雄何为者,往往为世贤。

倘复有真宰,无用预其间。

旷野独行迈,宿莽萋以腓。顾瞻宛与洛,第宅纷崔嵬。

山川洵云美,久客当何为。岂无宅所欢,不如故所知。

顾为双黄鹄,奋翅俱高飞。

山房阒静久,荒草过人头。我今持一尊,送君东海游。

东海未云远,君情何悠悠。结交结知己,气味贵相投。

丈夫较分量,天地本同流。群儿弄骚墨,开口笑伊周。

伊周亦何损,末俗吁可忧。昨得王户曹,誉之不容休。

明当解缆去,还忆此地不。愿言树根本,好向卑近求。

名都有士女,居在城南端。前庭树桐梓,后阁罗苕兰。

齐纨为上襦,鲁缟为中单。援琴理清曲,惠声穆且閒。

惜哉岁不与,憔悴空江湍。芳华一以谢,烈心不可干。

蹇修为谁使,遗我双瑜环。朱衣从千骑,宁可一为欢。

闻此窃自叹,立身诚独难。贵亦各有慕,贱亦各有安。

岂伊霜雪质,能睎桃李颜。敛襟谢媒氏,自下重门关。

空斋对孤客,寂寞似僧家。炉冷频烧叶,灯昏不吐花。

夜长添睡思,岁晚忆年华。吟倦推窗坐,梅檐月未斜。

三闾些,伍子歌,利名场几人参破?算来都不如蓝采和,被这几文钱把这小儿瞒过。

年华暗逐水东流,试拂青铜满袖秋。病发易凋成种种,壮心不竞付休休。

风霜道路知添老,烟雨关山不奈愁。何日赋归林下去,一樽聊与慰萧飕。

重整登高屐。君玉峰头,万里秋无极。远山青欲滴。新雁过、缥缈孤云天北。烟入小桥低,水欲退、寒流澄碧。对佳辰,惊心客里,鬓丝堪摘。
风流晋宋诸贤,骑台龙山,俯仰皆陈迹。凭阑看落日。嗟往事、唯有黄花如昔。醉袖舞西风,任教笑、参差凫舄。但回首、东篱久负,有谁知得。
旦为阳华游,轩豁谐素志。
那知此嵌岩,近在回翔地。
石如狻猊状,蹲伏呀可畏。
虽无嚬呻威,尚使百兽避。
漫郎嗜泉石,足迹靡不至。
是岩端见遗,定自求其备。
澹岩冠湘中,环玮传万耳,
此郎靳一言,亦以山无水。
骨多欠{上艹下月}血,草木咸枯悴。
其谁喜冥搜,韵语发天秘。
石门何晃荡,坐久三叹喟。
径欲挽银潢,淙淙满人意。

功成唾手,侯王那比,倾城难再。千骑迎来,依旧十分华彩。

婵娟身系兴亡局,一霎笑颦双黛。恁悤悤、又见昆明劫火,剩妆楼在。

记当年,有春风图画,珠佩江皋初解。转眼黄紽,勘破华鬘色界。

分明高鸟,良弓志绝,胜冤禽填海。展生绡、还诵吴郎旧曲,泪珠同洒。

残梦初回,晓钟未断,斜月犹明。短砌蛩吟,遐天雁唳,做尽秋声。

半生身世堪惊。都付与、残阳晓星。月不常圆,花难久驻,今古同情。

挂冠神武,来作烟花主。千里好江山,都尽是、君恩赐与。风勾月引,催上泛宅时,酒倾玉,脍堆雪,总道神仙侣。蓑衣箬笠,更著些儿雨。横笛两三声,晚云中、惊鸥来去。欲烦妙手,写入散人图,蜗角名,蝇头利,著甚来由顾。

风落残红兰槛多。墙阴袅娜紫遛过。牡丹和露湿轻罗。

闲把鸳针穿蝶翅,戏抛绳拂引狸奴。昼长挨得绣功夫。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似花似雪浑无绪。过眼韶光,者般滋味。数点霏微,画檐飘尽向何许。

断肠堪寄,更莫问、章台路。便折得长条,已不是、旧时眉妩。

迟暮。望天涯漠漠,忍见乱红无数。池塘梦醒,倩莺儿、唤他重诉。

却又被晓风吹去。更凄冷、一天烟雨。算只有灞桥,几曲绾愁千缕。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