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首句破空而来,突兀奇警。海棠花花团锦簇,重葩叠簇,占春颜色最风流。可曾几何时,这艳媚烂漫的名花却又在春风中飘摇零落,遭众人碾踏。造化既赋予海棠以幽姿淑态,人们既培育了海棠叶茂枝柔,可为何又偏偏要作践它。真是天意无常,人心难测。“人天无据”虽仅四字,但凝聚了词人万般感慨,回荡着一腔不平之气.其情其理是经回转激荡之后喷射而出的,可谓字字千钧,撼人心魄。次句直言惜花之举:把花瓣仔细收集珍藏起来。海棠花初开如胭脂点点,开后渐成缬晕明霞,落时则若宿妆淡粉。以“香魂”言之,颇有赞美海棠花零落仍不失娇妍,继续美化人间的高贵品格之意。三、四两句感时叹花。时光流逝,迷离恍惚之中,京都悯忠寺的海棠花开花落又过去了十年。这里词人以想象之中的悯忠寺海棠花开十度,而委婉道出自己收藏花瓣已经十年。名花有几个十年,但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盛况难再,年华易逝。字里行间又隐约地透露出身世之伤感。
过片顶接歇拍,从时间、空间上翻进一层,渲染惜花之情。十年了,尽管与北京相隔千里,但惜花之心依然未变,一直悬念着寺中的海棠。在词人的想象中,这狼藉满地的落红,定然带有被风雨摧残的痕迹。两句既言花,又自比,是词人为求功名、谋稻粱而颠沛奔波之状况的隐喻。结拍两句由花及人,总束全篇,点明题旨,直接表达了惜花之真情、隐情,不要怪我如此爱花惜花,我的身世也和落花一样。十年前如此,十年后依然如此。这两句充满了词人的酸楚之泪,凝聚了其十七至二十七岁人生的不幸遭遇。词人饱学多才,极欲尽早用世,但十年奋斗,得到的却是打击和磨难。光阴东流,才华虚掷,功名无期。名花如此,世道人生之艰难亦如此。词人这种同命相怜何必分人花的感叹,直贯全词。因此,写花,实质上也是自咏。其涕泪横流之伤感,除了“身世”之叹,还深刻地反映出更深层次上的时代的悲哀。这也许就是在苏轼、陆游等写下咏海棠的诸多名篇之后,龚自珍这首小令依然不失其魅力,而被人们长久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
炎炎火镜正烧空,避暑苦无从。客言安得匡庐瀑,还移取、华井秦松。
玉女盆边吸露,水仙祠畔餐风。
答言计总未为工,不若在军中。平驱十万横磨剑,涛声怒、硬箭强弓。
恶浪千堆蹙黑,战旗一片摇红。
麻侯昔为莱子国,海滨渔人献文石。云是秦始皇帝东巡碑,二十一字李斯迹。
桑田秦海岸为谷,此石亦沈沧海侧。浪翻水转石段空,偶存数尺非人力。
文章虽传失首尾,犹与史记无差忒。字形讹缺非昔时,蛰龙病虺相排迮。
念昔属车八十一,气如虎狼食中国。方士献策通神仙,谀臣奋笔夸功德。
始皇未死名已灭,秦地初分石皆泐。迩来似觉天意然,欲令后世羞其惑。
君不见夏禹九鼎传三王,末年乃随殷社亡。时平往往暂一见,龙文玉铉曾无伤。
圣贤作事宜万代,事非圣贤多立坏。
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昨夜濛濛春雨足,松筠花草一时荣。
大江西上舆图开,绣衣传诏从天来。中书机务政辐辏,赞画献替须贤才。
吴君壮年进士选,错落襟抱皆琼瑰。摄官县庭治方洽,入掾省署班遄催。
忆昨初从监郡日,慷慨艰难为时出。国恩未报寇纵横,抚字差科殆无术。
火炎水湿良苦心,电激飙驰恒定力。吏奸毫发彻蔽欺,民瘼颠厓获苏息。
此行谁道案牍轻,司徒深坚瑞州城。乘骢宪使荣昼锦,尚书列坐分兵刑。
九重忧顾在宵旰,四方利害推廉明。士夫讲学待今日,勿以富贵移平生。
马蹄伫看长安遍,黄河水清喜重见。银箭宵鸣白雁传,宝图晓驾苍龙献。
日绕宾春上林苑,花迎谒帝含元殿。燕山佳气五陵高,凤池早颂樱桃荐。
綵胜宫花闹九门,挽回和气入乾坤。未教柳树誇青眼,先与梅花作返魂。
不见新蔬行节物,漫将一岁答春温。病躯可是能顽巧,偏发天公造化恩。
德化当年被海隅,熙熙物性尽昭苏。不知今日吾民愠,一听琴声解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