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像刘禹锡一样流落此地,心已老。花月繁华早就引不起我的兴致,管他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绽放,只想听听琵琶。于是我越过重重深院去寻找歌妓。
一曲终了,我的情绪沉醉曲中久久不能自拔,就如当年的白居易一样沾湿了衣衫。千万里东风浩荡,破碎的河山被如血的残阳映照。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玉楼春”等,此调双调四十四字,院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作者以刘郎自比。
重院:深院。谢家:指歌妓居处。
落照:落日。

赏析

  古人在接近中年时,如果处境不利,遇院不顺心的事,便自觉老了。谢安有中年哀乐之感,所以袁枚称谢安“能支江左偏安局,难遣中年以后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写的,时年三十九岁,就在词中自称“老夫”。因苏轼当时外放山东密州,仕途不利,心情郁闷。朱敦儒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宋室南渡是在钦宗靖康二年(1127),朱敦儒年四十六岁。这首词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作于朱敦儒四十六岁以后,故起笔便自叹“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这里暗用两个典故。中唐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句。《再游玄都观》诗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刘郎与桃花的关系就是从这里来的。第二句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桃花与笑的关系。作者截去“春风”二字,与“老”字押韵。刘禹锡两度被贬,仕途坎坷,再游玄都观时,已五十六岁,进入老境。朱敦儒可能感到自己与刘禹锡有某些相似点,且又已入老境,故以“刘郎”自拟。“桃花”用在此处,一方面与“刘郎”有关,另一方面也含有某种象征意义。朱敦儒在靖康之难以前,在洛阳过着才子词人浪漫疏放的生活,从他的一首《鹧鸪天》词中就可以看出:“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由于金人鼙鼓动地来,才惊破了他的佳人诗酒梦。国亡家破,南逃以后的朱敦儒一下子觉得自己变得衰老了。“桃花”没有变,“依旧笑”;而词人的心境却变了,变老了。尽管南宋统治者还在“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朱敦儒却对过去“佳人挽袖”,醉写新词的生活已经没有那种闲情逸兴了,所以他“不管桃花依旧笑”。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干,表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

  他在《雨中花》词中也曾无限感慨地说:“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又一次表现了他自感衰老的心情。

  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无聊赖,他也想听听琵琶。但他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他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了。重院,即深院。谢家,即谢秋娘家。谢秋娘,唐代名妓,故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妓家,或指诗人所爱恋的女子家。如唐张泌《寄人》:“别梦依稀到谢家”。温庭筠《更漏子》:“惆怅谢家池阁。”都可说明这种用法。

  过片,紧承院片听琵琶而来。“曲终人醉”的曲,指琵琶曲。词人听完“谢家”的琵琶曲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有怎样的感受?是乐还是愁?这是下片词意发展的关键处。在这关键处,作者笔锋决定性地一转:“多似浔阳江院泪”,这一转,决定词意向愁的方面发展。白居易在浔阳江听到琵琶女弹琵琶,自伤沦落,心情激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朱敦儒为什么“多似浔阳江院泪”?下文提出了明确的答案:“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原来朱敦儒感到眼前东风万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词人把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色来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权已近夕照黄昏,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于身遭国难,远离故土,流落南方的词人来说,怎能不痛心?怎能不“多似浔阳江院泪”呢?!"落照红"三字,即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隐喻宋季国运的衰微气象。 这种国破家亡之痛,在他的另一首词《采桑子·彭浪矶》中也有十分明显的表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由此可见朱敦儒身经国亡家破之难,流离转徙于南方之后,贯串在他词中的主流始终是一颗对国家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种感人至深的爱国激情。千百年后读之,仍令人心情激荡不已。

创作背景

  古人在接近中年时,如果处境不利,遇院不顺心的事,便自觉老了。谢安有中年哀乐之感。所以袁枚称谢安“能支江左偏安局,难遣中年以后情”。宋室南渡是在公元1127年(钦宗靖康二年),朱敦儒年四十六岁。这首词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作于朱敦儒四十六岁以后,此时作者的心境与谢安类似。

赏析二

  此词院片化用前人诗句,以年老诗人自称,表示对春风桃李毫无兴趣。下片写词人听到优美的琵琶声之后,陶醉如白居易听琵琶曲而泪湿青衫,触动几多情怀不禁泪流满面,暗含一种感人至深的爱国激情。全词用典灵活、自然、贴切,词风明快,内容安排层次清楚。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开篇两句便含着两个典故,中唐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句。《再游玄都观》诗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刘郎与桃花的关系就是从这里来的。

  第二句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桃花与笑的关系。作者截去“春风”二字,与“老”字押韵。刘禹锡两度被贬,仕途坎坷,再游玄都观时,已五十六岁,进入老境。朱敦儒可能感到自己与刘禹锡有某些相似点,且又已入老境,故以“刘郎”自拟。“桃花”用在此处,一方面与“刘郎”有关,另一方面也含有某种象征意义。朱敦儒在靖康之难以前,在洛阳过着才子词人浪漫疏放的生活,从他的一首《鹧鸪天》词中就可以看出:“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由于金人鼙鼓动地来,才惊破了他的佳人诗酒梦。国亡家破,南逃以后的朱敦儒一下子觉得自己变得衰老了。

  “桃花”没有变,“依旧笑”;而词人的心境却变了,变老了。尽管南宋统治者还在“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朱敦儒却对过去“佳人挽袖”,醉写新词的生活已经没有那种闲情逸兴了,所以他“不管桃花依旧笑”。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干,表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无聊赖,他也想听听琵琶。但他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他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了。

  下片,紧承院片听琵琶而来。“曲终人醉”的曲,指琵琶曲。词人听完“谢家”的琵琶曲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有怎样的感受?是乐还是愁?这是下片词意发展的关键处。在这关键处,作者笔锋决定性地一转:“多似浔阳江院泪”,这一转,决定词意向愁的方面发展。白居易在浔阳江听到琵琶女弹琵琶,自伤沦落,心情激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朱敦儒为什么“多似浔阳江院泪”?下文提出了明确的答案:“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原来朱敦儒感到眼前东风万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

  词人把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色来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权已近夕照黄昏,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于身遭国难,远离故土,流落南方的词人来说,怎能不痛心?怎能不“多似浔阳江院泪”呢!“落照红”三字,即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隐喻宋季国运的衰微气象。这种国破家亡之痛,在他的另一首词《采桑子·彭浪矶》中也有十分明显的表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由此可见朱敦儒身经国亡家破之难,流离转徙于南方之后,贯串在他词中的主流始终是一颗对国家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种感人至深的爱国激情。千百年后读之,仍令人心情激荡不已。

  这首词意境苍凉,风格悲壮。词人并非为自己的沦落感喟,而是痛心于祖国山河的破碎而又无力回天。今天读着它,似乎还清晰得感受到词人心灵的颤动。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猜你喜欢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湖南远去有馀情,蘋叶初齐白芷生。谩说简书催物役,
遥知心赏缓王程。兴过山寺先云到,啸引江帆带月行。
幕下由来贵无事,伫闻谈笑静黎氓。
郪道鸣弦去,容台抱蕝初。
法沙开祖帐,冰雪映征车。
久待连城价,谁腾一鹗书。
君王览豪俊,应复召严徐。
天本藏云,瓶元贮水。
不会看经。那堪指示。
寄语唐朝李相公,只须著眼听松风。
盘涧老龙埋骨久,交游得尔最知心。
诗摹海屿天风景,琴弄仙台玉笥音。
畴昔羽衣曾过我,只今石鼎又联吟。
丹成若欲归山去,恐被人间有物侵。
十年长隐南山雾,今日始为出蛐云。
事业真如移马磨,羽毛何得避鸡群。
求珠采玉从吾好,秋菊春兰各自芬。
嗟我蹉跎无一用,尘埃车马日纷纷。

一望青山辄解颜,况临高阁对层山。长空独任云舒卷,故国虚凭梦往还。

烟火万家新雨霁,桑麻千里捷书闲。年年笳鼓边头听,谁遣班生入汉关?

驱车晚过三归台,横山如带云如栽。峛崺陵曲杂荒苔,阒寂碑文隐不釐。

高岗望望夕氲来,吊古悠然动徘徊。当年图烈伊谁开,于今村落蔚麰麳。

区区齐地富强推,今古曷云难理财。兴言神溯天下才,大夫已逝不复回。

犹忆堂阜曾为媒,得君行政何恢恢。并肩召忽亦可哀,知我鲍叔安在哉。

齐峰何处是,似亦出柯山。
此是西山物,研磨双泪潸。
逢九变,逢九变,须用宝刀裁。阴魄莫随魔鬼转,阳魂合赶好梨来。今已免轮回。公听取,公听取,道眼正堪开。四假身躯宜锻炼,一灵真性细详猜。有分看蓬莱。
摇落园林一再霜,梅梢叶剩两三黄。
蕾红包裹春犹密,隔垅枇杷得擅香。

功名自重求非妄,物欲能蠲害不侵。见义须逾谋利意,待人勿用作文心。

立身曾子须三省,励志程公著四箴。愧我绮年耽逸乐,诗书功望阿连深。

少妇中宵闻马嘶,晓看黄色上脩眉。男儿一为功名死,肯向空山愁秭归。

烟雨庭前锦繖张,一般穠郁雪深堂。
偶扶晴日孤筇出,连挹春风两屋香。
供佛省烧苍柏子,薰书不藉绿芸囊。
冰霜尽厄芳心在,自与梅花是雁行。

日暮云倒飞,苦雨湿茅屋。奇哉五碎金,青草眠黄犊。

天行贵葆真,心骨迥凡俗。一尺黄菊花,秋风播芳馥。

露漏沈沈,洞房灯悄,鹊翻庭树。夜凉如水,人倚玉箫何处。澹纵横、疏星断河,点衣黄叶飞四五。向此时感旧,非关宋玉,悲秋情绪。
追念章台路。共缓辔芳尘,妒花惹絮。旧游梦寐,总付相思新句。想风流还在匆匆,暗惊鬓底霜几缕。凭危栏、立尽归鸿,脆角凝清曙。

云冷银蟾遁,香寒宝篆迟。轻雷新破梦,好雨故知时。

池荇阴抽带,山茶暗展旗。空阶闻夜响,楚客起题诗。

红紫交加一径通,翠条柔蔓浴玲珑。日晴烟暖微风度,百和香薰锦绣中。

迹晦心须晦,神清梦亦清。
一窝如斗大,万事等沤成。
风月平章易,山林去就轻。
生生终有累,不若事无生。

朝夕相依老病身,亦趋亦步最情亲。平生旧侣知多少,似汝扶持有几人。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