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跟随。
骠姚:汉代武官名号,汉武帝时霍去病为票姚校尉,曾六次出击匈奴,立下了很多战功,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后人称他为“霍骠姚”,这里用骠姚代指武将。
戍:防守。
辽:指今辽宁省辽河流域。
迷:迷漫。
壮:这里指坚硬。
促放:急促地放出。
雕:一种凶猛的鸟,经过驯养可以用来帮助打猎,打猎的人出猎时把雕架在肩上,发现猎物就纵雕去猎取。难下:是难以驯服、收放的意思。
马未调:马没有调理驯服。
问:这里指谈论。
取:语气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首诗以铺陈的手法,叙写守边战士生活,抒发自己对冲杀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战士的赞颂之情。
开头“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两句,用二十岁远离父母随武将守边的事实,暗示了青年战士的远大理想。为了使自已能履行光荣神圣的使命,不得不“雪迷经寒夜,冰壮渡河朝”,历经千辛万苦,日夜兼程,以此衬托了战士们为国事、不怕栖牲,不怕困难的高尚情操。从第三句的“雕”和”马”两种事物,烘托出战争的频繁和应战之急,这些都是对腰横宝剑的守边战士英雄业绩的具体的描写。
这首诗在意境的熔铸上也突出了诗人的襟怀,从而呈现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足见诗人立足之高及构思之深。诗从二十出征、雪迷寒夜、冰渡河朝、放雕难下、骑马来调等儿处进行描写,有的从时间上,有约从地域上,有的从人们所熟悉的事情上着眼,用典型事例,突出战争的频繁及战士们守边的坚定信心。这就体现了作者审美情趣的高远。他不用神驰般想象,也没有面面俱到地描写,既不横溢太空,也不纤回萦绕,最终塑造出了守边战士完美的艺术形象。从中可见作者雄浑悲壮之情,唯其立足高,取境才能深,要精深,还要有含量的道理。仅六句,就将边塞战争、外敌入侵、守边战士的英武一一呈现出来,的确达到了“以少许胜多许“的效果。尤其最末一句,收尾有力,有余音绕梁三日之感。不容置疑,这是作者主旨所在,他径直抒发感情,匠心独运地揭示出为国事“看取剑横腰”的大义。语言虽直,却不失欢宕流转,意到笔随,洒脱自然。
诗中刻画了“二十逐嫖姚,分兵远戍辽”出入于塞外的将军形象,即使“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期”,“万里配长陉,连年惯野营”周遭环境异常恶劣,也难泯报国之志,“入群来拣马,抛伴去擒生”,“间看行远近,西去受降城”大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折服。而这种“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渴望建功立业“俱怀逸兴壮思飞”之感,又独非诗中“将军”所愿,亦是张祜梦寐以求、魂牵梦绕立功边塞的最大愿望,其诗中分明有一个手持刀枪出入敌阵,渴望建功立业的“我”的身影。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张祜此类边塞乐府诗中,感受到隐藏在诗歌文本之后,一个对边境局势极端关切,满腔热忱的爱国者的形象。
望著銮坡早,官兼鹤禁荣。储皇承祀去,天子诏陪行。
付托同元老,尊荣重列卿。拜辞瞻衮冕,宴饯集簪缨。
驰道云随辇,行宫月照营。前星临虎帐,后骑绕龙旌。
召对论经籍,从容纳恳诚。酒分银瓫烈,诗写綵毫轻。
野迥晴看烧,花深晓听莺。渐过淮甸路,遥指石头城。
日月开三殿,山河壮两京。谒陵严礼秩,助祭秉寅清。
翊戴归邦本,欢娱洽众情。愿杨匡德业,海内振英声。
日日秦山面不回,坐间公案是崔嵬。疑情未触公崖破,撒手难移寸步开。
万壑松风吹梦尽,一潭萝月送秋来。分明此事传消息,老衲将茶又举杯。
城门有丈人,种瓜绿盈园。瓜熟许邻吃,偷之竟不言。
岁久都感激,相期瓜蔓繁。虽有困穷□,抱瓜瓜不冤。
近者天稍旱,群儿走塞门。请为救瓜活,不忧井水浑。
深知丈人德,岂感使君恩。忠信苟不偷,风俗诚所敦。
嗟嗟复嗟嗟,敢为鄙夫论。
鬼斧问何日,四面凿为墙。我来却自天上,伛偻墙清凉。
老树阴森若暝,怪石嵚嵜欲堕,相对转仓皇。坐久一僧出,云雾满禅房。
瞰绝壑,临断礀,度危梁。小亭不满八尺,亭外短松强。
况有芰荷擎盖,照著夜深明月,香气扑衣裳。萧飒未成寐,枕畔水淙淙。
卷甲曾闻捷若风,军威久镇百蛮中。如何债帅皆征货,多事中涓独总戎。
经术筹边原理学,权谋制胜亦肤功。呼庚谁复搜军实,府海司仓自变通。
别有幽溪路自通,坐看秋镜挂墙东。乍移巨海澜生紫,忽坐仙舟灯已红。
雨洗晴来天汉杪,月明人住水都中。四更照彻清讴发,绿竹乌纱影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