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銮坡早,官兼鹤禁荣。储皇承祀去,天子诏陪行。
付托同元老,尊荣重列卿。拜辞瞻衮冕,宴饯集簪缨。
驰道云随辇,行宫月照营。前星临虎帐,后骑绕龙旌。
召对论经籍,从容纳恳诚。酒分银瓫烈,诗写綵毫轻。
野迥晴看烧,花深晓听莺。渐过淮甸路,遥指石头城。
日月开三殿,山河壮两京。谒陵严礼秩,助祭秉寅清。
翊戴归邦本,欢娱洽众情。愿杨匡德业,海内振英声。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软红尘里眼曾开,苦被新诗猛唤回。借问锦心能底巧,更从月胁摘将来。
浮山若浮云,梗寄沧江滨。坤舆辟句秘,洞壑清且真。
绝顶窥天池,青光摇奫沦。石理成芙蕖,閟此万古春。
岌岌绕云梯,竦步趋嶙刚。循岩百折下,苔滑铺绿茵。
蹈险学猱掷,扪石疑鳞皴。梵宇何窈窕,风扫无纤尘。
连云既贡巧,壁立尤趁人。左旋复右转,曲径环风轮。
涧道拟桃源,飞流纡长绅。相将至总岩,妙绝如有神。
石穴成蜂房,玲珑无比伦。错出不胜指,骇愕嗟奇珍。
崖窟象无定,造作曲洪钧。怪此石众夥,万新无一陈。
晨兴至曛黑,攀陟忘艰辛。山灵应有缘,我欲问前因。
明日大悲院里斋,铁围山岳尽冲开。猪头象鼻,乌觜鱼腮。
石人抚掌呵呵笑,寒山拾得在天台。
蛾眉有英雄,晚妆脂粉薄。短鬓白衣裳,窄袖锦缠缚。
背人紧湘裙,端捧莲花锷。请为当筵舞,佐此良宵乐。
取笔渍砚池,授客使分捉。舞急各蘸洒,客漫应曰诺。
小立寂无言,左右度展拓。微卓蛮靴尖,撒手忽然作。
初如双玉龙,盘空斗拿攫。渐如曳匹练,旋绕纷交错。
须臾不见人,一片寒光烁。直上惊猿腾,横来轻燕掠。
胆落迂儒愁,倾心壮士怍。羸童缩而遁,奸人战欲疟。
墨洒密雨丛,笔败砚池涸。罢舞视其身,点墨不能著。
嫣然泥人怀,腰肢瘦如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