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步秦观《千秋岁·谪虔州日作》原韵,写妇人闺思。
上阕写思妇睡觉的慵懒情态:她上半身探出曲屏之外,唇上的朱红已经褪色。枕上只见簪发的玉钗,却不见了系罗衣的、用五色丝线作穗的流苏带子。佩饰物的零乱,人物的怠倦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纭春思,破碎芳心形象化了。末句忽作诘问之辞,试问今人之秀整谁可与匹?秀整,风流俊逸貌。晋人温峤被认为风仪秀整,人皆爱悦之(见《晋书·温峤传》);《唐书·汝阳王琎传》载,王“眉宇秀整,性谨洁善射”,可见此指思妇春心所系之情人。
下阕忆及湘水之滨的一次幽会。当时自己正擎着一把轻罗作的小伞,所有细节都历历在心,如今孤居独处,竟怀疑那不过是巫山之梦。春宵苦短,春光易尽,而柔情不改。这里“十分”对“一点”,突出春之浓,情之专;“易尽”对“难改”,强调欢会之短暂,情爱之绵长。反义词从两极合成了“情”的强劲的张力。
末句宕开,“却随恨远连云海”,情含无限,尺幅千里,大有“篇终接浑茫”之势。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以忘情绝爱是佛之所训,惠洪身为衲子,词多艳语而批评他。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则称之为“浪子和尚”。唯宋许彦周云:“上人(指惠洪)善作小词,情思婉约,似秦少游,仲殊、参寥皆不能及。”(《许彦周诗话》)
惠洪俗姓彭,少时为县小吏,知书,又精医理,受知于黄庭坚(1045-1105),大观(1107-1110)中,他才“乞得祠部牒为僧”,半路出家,或尘心未泯。但当时高僧,亦不拒绝用艳诗说法,如宋孝宗时中竺中仁禅师即引“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说禅理。可见当时诗僧对待艺术和宗教生活有着双重的标准。
初阳收久雨,淳祐第三春。聊与众行乐,稍欣农食新。
俱蒙青帝力,莫问紫姑神。座上遨头作,流传遍郡人。
夜吟招隐诗,月落寒泉井。自非千载人,谁与共清景。
散发心朗寥,凝神味渊永。功名恐相期,富贵非所幸。
三道胶西策,详延俯瑞蓂。帝临宣室坐,人拱太微庭。
捷思谁加点,危言自据经。文成洛纸贵,诏下武泥馨。
起草分宫笔,监州驾屏星。心存云气阙,梦绕斧文屏。
南国标江纪,西山占地灵。槛泉通水府,窗户接岩扃。
凉月依滕阁,孤风泊孺亭。案书休犯虑,斋酒且忘形。
界道宫墙紫,规蒲禁地青。归来开院直,鳌顶架沧溟。
先生远饷锦鳞鲜,剥啄扣门惊阿连。只有珠玑落窗几,空教口角堕馋涎。
微霜酿白露,一夜成新醅。树叶沾之红,直如不胜杯。
缤纷缀水面,渔人为徘徊。我顾谓渔人,何用多疑猜。
清溪八九月,那有桃花来。相闻百里外,其山类天台。
中有双美姝,非复人间才。题诗不用楮,红叶拾莓苔。
倘有相思句,可能为我媒。
秋至村村䆉稏红,田家稻熟野塘风。腰镰男妇贪晴日,泥泞何辞立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