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秋轮台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身居异域在那阴山西面,
轮台孤战位于雷海旁边。
秋季已到只见行行飞雁,
夏日刚过不闻声声鸣蝉。
秋酉时时打得毡墙潮湿,
秋风阵阵吹过帐幕腥腔。
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
边地元串已经过去三年!
注释
首秋:初秋之意,为阴历七月。
轮台:为北庭州属下辖一县,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具体位置至今未得确定。
阴山:今乌鲁木齐以东之天山东段山脉。
雪海:浩瀚之沙漠雪原,为当时轮台北面之沙海。
毡墙:毡帐之围墙。
毳幕:毡帐。毳cuì,鸟兽的细毛。
羶shān,羊等牲畜的腥臊气。

鉴赏

  《首秋轮台》这首五律于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诗人居轮台时所作。诗人于公元754年赴北庭,至今已历三年,诗中描绘初秋边塞景物.抒写久居边塞的惆怅心情。

  诗的开头面句从地点“轮台”落笔写。地为“异域”,城为“孤城”,而又位于明山之外,雪海之边,两句互相补充,各分三层以写边地荒远苦寒,起调极为沉重。

  诗的次两句则从时间“首秋”落笔写。“秋来”和“夏尽”点明“首秋”,雁为北地之氏“唯有雁”照应“孤城”二字;蝉为家乡之物,“不闻蝉”照应“异域”二字。“唯有”、“不闻”。从所见所闻,一正一反两个方而来写边地荒远苦寒。

  诗的五、六两句从居住环境方面写。边地的秋风秋雨侵袭着诗人居住的蓬帐,毡墙已经潮湿,帐幕发出胞气。上句景物诉诸视觉,下旬景物诉诸嗅觉,可见诗人置身子怎样的氛围之中。一“捞”一“格”,写边地初秋气候的恶劣,点染秋景气氛,勾划出一个极为凄苦的环境。

  诗的最后两句仍从地点时间两方面着笔来写。“轮台万里地”,写边塞地点之远;“无事历三年”,写戍边时间之长。环境苦寒,秋日又至,家乡万里,归去无期,思念家乡宅切是不言而喻的。因面这两句实为诗人之所感。

  这首诗由诗人所居异域而及诗人首秋所见,而及诗人边地所居,而及诗人心中所想,由远及近,层层写拢来,久居边塞的苦闷心情在首秋轮台的景物描绘中得到自然而又含蓄的表露。

  首句为地理环境,异域,有别于内地,且在阴山之外;孤城雪海,竟然为沙漠之中的一块绿地。次句为气候环境,轮台之夏和秋季很短,夏季听不见蝉鸣,秋季看不见大雁,一不留神便进入冬季。三句为居住环境,住用毡帐,不防雨。结尾为总结感叹,茫茫万里辽阔之轮台,拜拜在这呆了三年。能看出来,岑参此时有些伤感,不知是对此西域轮台不满意,还是因为未能建功立业长叹息。

  轮台为古单于之地,风物民俗尽殊,即古之所谓异域。作者《轮台即事》破题即曰:“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即写其风物之异,与异域之感。结句平实,然平中有奇,实中有虚。无事而于此偏远荒漠之地度过三年。其难熬可知,其感触可会,句外有无穷之意。

创作背景

  《首秋轮台》作于公元756年初秋,岑参是年四十岁,距第二次赴北庭整三年。公元756年秋,岑参在西域北庭已度过三年时光。岑参作《首秋轮台》之时,应该是已经做好了返囬内地之准备,因此,诗歌短短五言八句,却似总结西域生活一般,使人读之,马上即可感受西域之生活情形。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猜你喜欢
孤客逢春暮,缄情寄旧游。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
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想子到何处,扁舟隐荻花。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
昆吾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巾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袄凶。
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卯老。
百工五种与之俱,至今器用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
徐福行时书示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嗟予乘服欲往学,沧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叹坐流涕,鏽涩短刀何足云。
爽气朝来卒未阑。可能着我屋千间。不须拄笏望西山。
柳外霎时征马骏,沙头尽日白鸥闲。称心容易足君欢。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
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千年风采逢明主,一寸襟灵慕昔贤。
待看朝廷兴礼让,天衢何敢斗先鞭。

花相识。柳相识。无限春颜色。荡漾酒船时,费尽抛香力。

将情交玉笛。弄去生生逼。天边月莫圆,留待人圆夕。

小至燕关眺望深,吐云山谷气阴阴。异乡盏酒谁相醉,独客篇诗秪自吟。

入面风霜增老色,向人梅柳动春心。江湖更发南寻兴,极目茅堂楚岸林。

桃花落后杨花落,更袅游丝。镇日帘垂。娇女深闺倦绣时。

平芜十里春衫薄,玉勒骄嘶。曾向天涯。难把心情说与伊。

燕有空巢树有霜,楼前梧叶满银床。一从剑履归东洛,离恨空随濉水长。

万里逢犹子,中年忆故乡。只知情话好,岂觉去途长。

巫峡波涛壮,秦山桧柏苍。何能从汝往,伫立看归艎。

客子去淮阳,逶迤别梦长。水关开夜锁,雾棹起晨凉。
烟月期同赏,风波勿异行。隐山曾撼橹,转濑指遥樯。
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香。因书报惠远,为我忆檀郎。

举眼便凄凉。寒鸦噪夕阳。二十年、多少兴亡。花榭柳台无片瓦,歌舞地、放牛羊。

往事莫思量。说来愁断肠。旧时人、都在他乡。但得酒杯长在手,终日醉何妨。

草蔓行多露,虫声报早秋。明河斜未转,大火巳西流。

欲作传杯饮,谁能秉烛游。清晨拂鞍马,适野拟消忧。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勿讶韦郎夸酷似,情知苏子赋归来。

半岭幽居好,疏谈向夜分。剑明疑有月,香细欲生云。

新酝皆松术,清娱有典坟。湘帘池上动,苦露湿行裙。

天子聪明古帝王,百年日月要重光。文山老子忧思远,独上中庸第一章。

中山仍古道,乐羊屹遗祠。祠前苍松柏,郁郁含芳滋。

下有千岁苓,上有千尺丝。邑人比甘棠,因以结遐思。

忆昔魏文侯,任贤如渴饥。盈盈箧中书,弃捐不复疑。

所以乐羊生,感君国士知。爱子乃天性,啜羹甘如饴。

用能辅霸功,声绩云霄驰。后来相遇难,狗兔多嘘嘻。

汉高称豁达,淮阴含酸悲。唐宗亦磊落,玄成终仆碑。

何如魏君臣,一心亘相期。鸿图迥赫奕,青史光陆离。

我来探古迹,聊以托陈词。霜风吹素襟,老鹤鸣松枝。

飞楼何巍哉,突兀峙孤屿。旷望临中川,微雨散洲渚。

空濛凫稍飞,萧瑟潮愈怒。却眺大江流,鲸波一何巨。

蛟龙盘躨跜,日月相吞吐。忆昔文丞相,英风照岩户。

当年起赴义,驱羊搏猛虎。一声白雁来,四镇议终阻。

毡车已北行,二王在何许。流离寄一舟,残军谋保聚。

沧海尽横流,江心作砥柱。五坡一丧师,崖山摧风雨。

柴市致命日,且传临终语。斯人迹已远,初地余祠宇。

梵呗流空山,花药覆平圃。风物随变迁,正气留终古。

拂衣重徘徊,经堂罢斋鼓。

送春骤雨如翻盘,昨朝清浅今弥漫。此时济川匪舟楫,生民岂免为鱼鼋。

长鲸跨江鳞甲动,阑干欲逐浪花涌。惜哉无处唤吴儿,跨上潮头试一弄。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