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上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宿草就是隔年的草,意指一年以后对于已去世的朋友不必再哀伤哭泣了。“宿草”,后世便成为专指友人丧逝的用语,这里蓬蒿泛指野草,句意正是由《礼记》脱胎而来,暗喻故友虽去世一年,而他犹不能忘情。当时王安石身在汴京而王令之墓则在千里之外的常州,然而凭着诗人沉挚的感情与驰骋的想象,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凄怆悲凉的画面。哀痛之情也于景中流露而出,于是从坟地写到了长眠地下的人。
“妙质”二字,后世注释的版本往往解释为“美妙的品德、卓越的才能”云云,其实不然。根据原诗第一首的尾联:“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这里是用《庄子》中匠石“运斤成风”的典故,这里的“质”指箭靶,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因而“妙质不为平世得”一句是说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据当时记载,王逢原为人兀傲不羁,不愿结交俗恶献谀之徒,甚至在门上写道:“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即令我烦,去即我不思。”可见他清高孤傲的性格,其不为世人所重,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微言”是用了《汉书·艺文志》中“仲尼没而微言绝”的话,意指精辟深刻的思想言论。这句说只有深深了解死者的人才明白他的微言,言外之意,他才是唯一理解王令的人,因而引出下联的回忆。这两句用典熨贴精确而又不影响词意畅达,并通过典故的运用,给原来枯燥板滞的议论注入了活力和丰富的意蕴,可见王安石铺排典故的娴熟技巧,陈师道怀黄鲁直的诗中说:“妙质不为平世用,高怀犹有故人知”,即从此联化出。这两句对怀才不遇,知音者稀的感慨,关合王令与诗人自己,虽是为诗人王令叹息,也包含着他对自身的感喟。
颈联是追忆当年与王令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按临鄱阳,王令六月中便去鄱阳与王安石聚会,诗句就是写这次会晤: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对着他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入了他们的酒杯。这两句以雄伟的气魄、丰富的想象、精炼的字句成为王安石诗中的名联。庐山如堕、湓水东来,已是雄奇绝伦,并以“当”与“入”两个动词作绾带,遂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且气势阔大,令人可以想见他们当日豪迈的气概和诚笃的友谊,庐山、湓水便是他们的见证。这种昂扬的格调,宏阔的意境与前文凄凉悲慨的调子适成鲜明对照,而诗人正是以这种强烈的对照,表达了不可压抑的悲愁,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尾联无限的今昔之感。
诗人沉痛地慨叹道: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全诗便在深沉的悲哀中戛然而止。
这首诗所以成为王安石的名作,就在于其中注入了真挚的情意,无论是对故友的深切思念,还是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或是对天不怜才的悲愤,都是出于肺腑的至情。这正说明王安石不仅是一个铁腕宰相,同时又是一个富于感情的诗人。此诗通篇以第二人称的口气来表达,如对故友倾诉衷肠,因而凄恻感人。短短八句中,有写景,有议论,有回忆,有感叹,运用了想象、使事、对比等手段,总之,体现了王安石高超的律诗技艺,所以有人以此诗为他七律的压卷之作,也是不无道理的。
造化炉锤巧,山溪矿镤良。精金付欧冶,妙手铸干将。
淬砺呈锋锷,飞腾辨耿光。青黄司火候,爪发助祈禳。
桃氏几时献,龙文难久藏。鳞皴识松理,乙屈认鱼肠。
黯黯青蛇色,炎炎赤帝祥。提携起三尺,驾驭牧群狼。
弹铗悲冯子,誇镡悟赵王。神功归不试,利用运无旁。
赠客千金直,方人百鍊钢。还须玉具饰,何用蒯缑装。
讵使妖腰喜,当容节士狂。纯卢非妩媚,巨阙太坚刚。
郁勃冲牛斗,蛇蜒接混茫。畴能宝于越,俱议刻艅艎。
抆拭资神土,珍藏閟宝房。斩蛟诚壮勇,剸象见铦铓。
韩信归高祖,朱云赐尚方。雄材元倚仗,佞胆已飞扬。
浑脱公孙舞,缦胡庶士伤。吴钩能曲折,蜀汉有文章。
六赐恩何厚,三名怨未偿。先知吼蛟兕,摩钝凛冰霜。
犬子尝思击,猿公莫敢当。翁归备文武,季路戒彊梁。
疾视真何事,要盟或可臧。镵天隳彗孛,适野走徬徨。
麾拂飞雷电,轩昂变雨旸。刺强同匕首,定乱岂长枪。
叔向排当御,昭王畏拙倡。买牛今欲老,铸鏄岁方穰。
徐国留吴札,鸿门蔽顶庄。拄颐真贵盛,击柱妄披猖。
曜攒山妖见,秦兴水怪彰。万人犹可敌,一吷未应扬。
不动惊公胜,为誇异伯阳。断匜犹未妙,穿屋始非常。
止水涵晶莹,疏星点角芒。聊须为武备,何必事戎行。
要并宗臣履,休同小盗裳。冲星怜杜子,斫地叹王郎。
不假蒙须便,真成刃手创。新硎如可发,故物未应忘。
黠虏称兵急,王师击鼓镗。氛埃期扫荡,心胆为开张。
未斩楼兰级,那销黔首疮。几回开匣罢,但欲引杯长。
聊复防身佩,毋为跃水亡。报君吾志毕,以尔倚扶桑。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朝朝暮暮蠹书鱼,选尽人閒得意书。常恐不能精此理,祗缘老杜近楼居。
皇王讫录兮炎祚微,搀抢熻歘兮旄头南飞。风尘蔽野兮孤城危,大事已去兮臣将安归。
沦渊澄澈兮照臣之心,举家徇义兮无愧古今。宋社既屋兮孰为讨寻,令人慨念兮涕下沾襟。
学宫之旁兮有祠,桂树松阴兮参差。青衿济济兮瞻拜以时,神其有知兮归来无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