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夜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九月西风渐起,月色阴冷霜花已凝成。
思念你夜不能寐,故倍感秋夜漫长,一夜里总是心神不安。
二月里春风徐徐吹来,春草发芽春花开放。
因为思念你只觉春日漫长,一天里几次回转愁肠。
我住在洛桥的北面,你住在洛桥的南边。
十五岁那年与你相识,到现在我已经已经二十三岁。
好像是那女萝草一样,它生长在松树的旁边。
蔓儿短又苦松树太高,盘旋往复够不到上面。
人们说人要有了心愿,心愿至诚老天必定会成全。
心甘情愿变作比肩兽,寸步不离并肩走向前。
情愿变成深山的大树,异根而生却枝枝相连。
兴:起。
霜华:霜花。一作“露华”。华,同“花”。凝:凝集,凝结。
魂九升:形容心神不安。西晋潘岳《寡妇赋》:“意忽怳以迁越兮,神一夕而九升。”九,形容次数之多。升,动荡不安。
草坼(chè):草发芽。坼,裂开。《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一作“拆”。
春日迟:语本《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春季白天变长,给人以日头移动迟缓的感觉。这里则因“思君”而嫌春天太长,带有感情色彩。
一夜:一作“一日”。肠九回:形容忧思之甚,致使肚肠也翻转不定。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回,转。
洛桥:指洛阳的天津桥,横跨洛水之上。唐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有如:犹如,好像。
女萝草:地衣类植物,即松萝。植物体呈丝状,多依附松树生长,古代常用来比喻妇女婚后依附丈夫。此喻女子经常与男子在一起。《诗经·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
“蔓短”句:用短蔓难攀高枝比喻女子与男子门不当户不对。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
萦回:迂回,缠绕。
“人言”句:意谓听人讲人要有虔诚的心愿。
“愿至”句:意谓愿心至诚,上天必助其实现。
远方兽:即《尔雅·释地》中所说的“比肩兽”。据说这种比肩兽,一个叫蟨(jué),前腿像鼠,后腿像兔,前低后高,善于寻找食物,而行走即跌倒;另一个叫邛邛岠虚,前腿像鹿,后腿像兔,前高后低,不能觅食,却善于走路。因此,二兽各发挥其特长,互相依存,谓之比肩兽。这里用来比喻夫妻形影不离。
比肩行:并肩行走。比,并。
连理生:两棵树的干或枝连生在一起,好像一棵树一样,叫作连理。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又东晋干宝《搜神记》载,战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甚美,康王夺之,并罚凭筑长城。不久,凭夫妇相继自杀。乡人理之,两冢相望。“宿夕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痴情女子对情郎的思念。前八句写女子一年四季日夜思念情郎,心神不宁;中八句写女子与情郎原是青梅竹马,女子早已以心相许;后六句表现女子欲与情郎结为百年之好的强烈愿望。全诗以代言体形式,运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和通俗生动的比喻,通过女子之口倾吐刻骨相思和美好愿望,情真意切,委婉动人。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写的是秋夜相思之苦。西风、冷月、霜露这些词语所造成的意象有力衬托了相思之苦。“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夜肠九回”表明自秋至春相思之情不减,春、秋两季如此,夏、冬两季如何相思,也就不言可知了。《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所说是春与秋,笔法正相同,都是表明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不管是温暖的春天花开之日,还是寒冷的霜风秋雨的月夜之时,梦魂萦绕辗转反侧,相思之情深切。诗人运用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九月西风兴”“二月东风来”,既是写时间、气候的变化,也是为写少女相思渲染气氛。“月冷霜花凝”“草坼花心开”,既是写景,又是烘托少女相思之心,其中有比喻的因素。以上八句,四句写秋夜的相思,四句写春日的相思,情韵缠绵,感人肺腑。
在描绘了相思之情的深远久长之后,主人公便以更明确的口吻作自我身世介绍:“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这里洛桥难以指实,亦不必指实,只是表明这位女子与君住得不远。“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不仅住处相近,相识亦很早,已有八年之久,但是二人没有结合,至今还在苦苦相思。接下去的“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交代了原因,原来是门第身份差别太悬殊,就像松树下的女萝草,虽然有心攀援缠绕而上,但可惜“蔓短”而松树枝又很高,“萦回上不得”。以形象的比喻点出了二人不能结合的原因。
主人公没有就此罢休,仍然从秋夜到春日在长相思,而且还发出了充满一片痴情的祝愿:“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听人说人要是有一个美好愿望,只要这个愿望真诚至极,就会感动上天,上天就能成全,使之成功,所以她才长相思,并且发出“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的美好心愿。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二者几乎雷同,不过是把“比翼鸟”换成“比肩兽”罢了。诗人以“步步比肩行”的“远方兽”及“枝枝连理生”的“深山木”为喻写女子的心愿,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抽象的感情。
这首诗中有不少数量词,如“一夜”“九”“十五”“二十三”等,大多两两相对,如“九月”对“二月”。这些数量词与其它词的巧妙搭配,使语言更加通俗,别具一格。前八句和后四句又用了隔对法。“九月”四句用蒸韵,与“二月”四句用灰韵,句句隔对,交错回环;后四句是隔句对,既是排句,又是比喻。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思丰富深刻,情感缠绵俳恻,情调凄婉哀怨,更能激荡读者的心灵。
《长相思》是乐府旧题,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列入《杂曲歌辞》。南朝至唐代诗人多用此题写男女或朋友久别相思之情,通常以“长相思”开头,通篇句式长短不一。白居易的这一首,则全用五言句式。此诗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从诗中所写恋情来看,可能与诗人早年的恋爱经历有关。建中三年(782),因避家乡战乱,白居易举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在那里,他与比他小四岁的邻居女子湘灵青梅竹马,朝夕不离,后来二人坠入情网。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离开符离去往江南叔父处。贞元十六年(800)初,白居易考中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而母亲则以门第不般配为由拒绝了他与湘灵的结婚要求。此诗即是在这种情形下创作的。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仰止高风早赋归,晚生自恨不同时。公如岭上孤松秀,我亦松间百尺丝。
晨登晋阳山,西北望云中。大漠造瀚海,重关阻飞鸿。
昔为征戍场,今见车轨同。相公奉明诏,分符揔元戎。
赋诗睇行云,□□□坐弓。天子万岁寿,垂拱明光宫。
将进酒,乘大白。皇帝百千万年,垂衣御极。轻刑税,陈礼乐。
父不哭子,战斗长息。原田膴膴,于何不穫。童行至老,欣欣曷颇。
挹青阳,蒸太和。露为浆,斗?之,一再举,霜颜酡。
青天流眸,忽为庆云。嗟彼曲蘖胡以云。
人命庭前等草菅,可怜十室九沉瘝。果然一笑方包老,不是朱提不解颜。
点瑟颜瓢万古心,个中真境要追寻。紫阳去后行人少,门巷萧条草色深。
郁郁吾生,于此久居,真使人哀。恰名场溷迹,逢迎计拙,浮云过眼,富贵心灰。
物外逃名,墙东避世,我意如斯更不回。君豪甚,忽别余千里,买棹长淮。
羡君此去金台。看帝阙、巍峨北极开。更苍松翠柏,西山崒嵂,银涛雪浪,易水潆洄。
乐毅坟边,张华宅畔,吊古谁能不感怀。题诗处,问中朝诸贵,若个怜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