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今年二麦丰”,词篇开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对于丰收的无比喜悦之情,词人感叹难得像今年这样大麦、小麦都有一个好收成,语言极其浅显、通俗,而蕴含于其中的欣喜却十分浓厚,“惭愧”二字便把这种情感和盘托出。“千畦细浪舞晴空”是对具体的丰收之景的描写,那千畦的麦子随风飘动,泛起一层又一层的细浪,在晴空之下欢欣起舞,“舞”字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麦浪翻飞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描写大片麦浪在晴空下翻滚的场景,显示麦子的生势挺拔,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也表现出作者对农事的关心。而且,这一句和“惭愧今年二麦丰”妙用点染之法,先微微点起二麦丰之事,千畦细浪、舞晴空便是大笔涂抹,极力渲染出丰收的盛况。“化工余力染夭红”,造物者在化育万物、成就丰收之余,还把瑞香花染得夭红无比,绚烂多姿,给人以热烈、希望与痛快之感,这是从侧面描写丰收。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两句巧用晋代山简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的有趣故事,写出因丰收而无比欢快的乡民与儿童。百姓因丰收而欢娱,因欢娱而共庆共饮,喝得酩酊无所知,街边的儿童观之天真地拍手欢笑,词人眼中的人们那么沉醉于丰收之乐中,作为太守的他的心情便可想而知了。“甚时名作锦薰笼”,此句照应上阕中的化工余力染夭红,笔法流动中又有着严谨的构思,词人观赏着鲜艳欲滴的瑞香花,自问着:瑞香花何时又叫做锦薰笼了呢?赏花的情趣中是丰收的快意,看似无聊、无理的询问中体现的也正是内心按捺不住的悦然。词人用描写瑞香花花色夭红,气如薰香,流露出对花的喜爱和赏花的欢愉之情,用对花的赞美衬托丰收的喜悦。
此词作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初夏,苏轼知徐州任上。这首《浣溪沙》,可以说是苏词任徐州知府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客亭逢此夕,樽酒况同君。月向中秋满,人从上国分。
绛河斜度影,白雁远呼群。回首淮阳路,相思隔海云。
生意忽满眼,不知春浅深。良朋旷嘉会,浊酒难孤斟。
迢迢城上楼,高朗宜远临。曷不酒举趾,纵望渊与岑。
逍遥群动表,舒豁万古心。古人巳寂寞,继者应在今。
蕴真有至乐,外慕非所钦。畴昔舞雩咏,千秋虞氏琴。
穷达各有适,宇宙流遗音。景风生穆清,佳趣溢鱼禽。
愿言领众妙,无为郁冲襟。
结茅就僻境,盘曲下平地。启牖纳日暄,抱膝可假寐。
入春尚凝寒,屋头余雪积。拥炉寡朋俦,折梅代把臂。
案书与瓶花,间杂无行次。抽书惟信手,看花亦随意。
书到赏心时,花香忽入鼻。欣然有至乐,举觞得一醉。
醉醒总自适,脱屣遗名利。为语风尘客,谁能领此致。
三年不见奂之诗,孤馆相思风露夜。莽然示我知苏篇,汉家飞将从天下。
更惠江贼玉尺抛,恨无蜜酒银瓶泻。叉尖险韵古难和,君乃欲引为己亚。
年华同是惜花时,才分难邀全树借。学书不识右军王,酬句敢寄宣城谢。
君今便是东坡弟,我唯怅望髯卿舍。文阵雄师旗鼓当,曾闻用兵如断蔗。
共须努力步邯郸,放出一头慎毋怕。文人岂必尽天才,毋论嬉笑与怒骂。
皎皎明月光,盈盈浊水流。明月照浊水,不鉴心中忧。
我昔委簪弁,逝言守园丘。何期中愿乖,去去复远游。
岁月忽以变,山川成阻修。沈绵骨欲朽,契阔意多愁。
回首望故乡,瓜田行可收。丰歉常在念,颇为藿食谋。
去冬已饿殍,今春尚征求。贫无甔石储,生计焉能休。
去住关百虑,进退徒夷犹。惆怅孤明月,清光悬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