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饷疑情无语”,显然不是终日无语、整日销凝而是忽然间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惆怅。从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这情形有类于《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忆梅到折梅,引起对远人的怀思有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折梅与怀人有关,所来自远,南朝刘宋时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故次句言“手捻梅花何处”,其意仍在怀思远人。“何处”二字则有欲寄无由的苦恼,故“手捻”梅枝,彷徨徘徊。
女子所怀何人,下句更有暗示。“倚竹不胜愁”,系用杜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杜诗写了一位为丈夫所遗弃的妇人自保贞洁的德操品行。这里用以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离居的忧伤,和对远人一往情深的盼望。同时又沿用杜诗,以翠竹之高节拟人“暗想江归路”,则进一步点出其人远人的踪迹,想当初,他从“江头”扬帆远去的,而此时也该从去路归来了吧!这句“暗想”联上“凝情无语”云云,又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表现女子那深沉的思念,难以用言语表达。而“江头归路”联上“何处”云云,又使人联想到唐诗“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张潮)的意境,使人体会到她的内心之痴迷。
从“暗想江头归路”到末二句“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在意象上有一个跳跃。两字“去”字,可推知不是丈夫归来,倒是出外时的情景。那时,他就乘着一叶行舟在烟雨迷蒙的江头离她东去,那景象是如此凄迷,记忆又是如此犹新,令人难以忘怀。这种倒叙不仅使读者领略到更多忧伤,丰富了词人的内蕴;而且造成一种类乎汉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意境,既显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温润。
“词人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张炎《词源》卷下)这首词的作者,注意措语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无闲字而有余意;结尾处所造想象中境界,亦饶悠悠不尽之韵味,故称合作。
莫话南征,船头转、三千馀里。未叹此、浮生飘荡,但伤佳会。
满眼青山芳草外,半篙碧水斜阳里。问此中、何处芰荷深,渔人指。
清时事,羁游意。尽付与,狂歌醉。有多才南阮,自为知己。
不似朱公江海去,未成陶令田园计。便楚乡、风景胜吾乡,何人对。
三见登贤书,每有千人进。少年盛名声,高士离幽遁。
吾怜王子秀,屡黜曾不近。栖迟困家食,屈首仕州郡。
始疑造物意,实于才者吝。宁与朝廷分,不使山野尽。
间令特达士,竭力事推引。知音与汇征,千岁名双振。
忆君盛文华,遇事尤精敏。雷电腾火车,波涛驾蛟蜃。
譬之逢羿射,所发无不准。固穷当益坚,达生尚无闷。
府公枢轴老,治道常坐论。屡闻下榻迎,岂惟虚己问。
人生贵意气,感激多发愤。想见吐胸中,江河出方寸。
便当荐书上,累鸷推孤隼。咫尺青冥天,励翼见翔奋。
年华不吾与,二毛倏生鬓。禄仕久益贫,拙谋老仍钝。
干时尚有违,得名谅无分。行当鸿鹄举,判与麋鹿浑。
江鱼事钩罩,吴稻收囷囤。君时据亨衢,寄声勿招隐。
拾得炎州月一团,殷勤持赠比琅玕。情知已是秋风后,留作明年九夏寒。
清如增江水,白如白石山。羡尔清白人,栖迟山水门。
至清不可淆,至白不可淫。传子复传孙,一心如一辙。
山同今古色,水同今古流。载阅清白卷,山水两悠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