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中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的讽刺。此诗是一首讽刺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直呼,诗人用曲折的笔法,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飞雪带春风”首句不说春风吹雪,却道是飞雪“带”春风。“带”字很普通,但用得突兀而精劲。飞雪先行,春风随后,可知是严冬刚过,春风初度,余寒犹厉的季节。第二句具写飞雪情状,字字都与写风糅合。“徘徊”写出雪片在风里轻缓地旋舞,又似乎冬寒还恋恋不肯即逝;“绕空”显出气流回荡中雪的整体动态,再用一个“乱”字,更给人纷繁迷茫之感,显然这初春的风雪也并不存心要给人间装点什么美景吧。从画面看诗情,作者此际没有沉浸于自然美的享受,心情似乎是低回、怅惘而烦乱的。
三、四句以“君看”一转,着笔于洛阳城东的雪景。作者只用“似花”一语状美。用花拟雪或用雪拟花,诗中常见,春雪尤其容易引起人们对春花的联想和期待,韩愈的同名诗篇中就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好句。但作者此时却无意于“似花”之美,而专注于似花之“处”。与其说他产生了“似花”的美感,更不如说他是按审美经验设想着他人的赏雪快感——洛阳城东的阔人们正在把春雪当春花观赏作乐哩!两句写景是虚,抒感是实。用“君看”这个呼语力转,也正为此“君看”和“君不见”在旧体诗中常用来引起人们注某一含有深意的事物或景象,起提醒和强调的作用。如“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都护歌》),“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范仲淹《上渔者》)。
刘方平所触目动心之处的“洛城东”,是唐代东都洛阳贵族豪门的第宅园林集中的所在。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里“公子王孙芳树下”的赏花典型环境就是“洛城东”。春雪只有在这样的大片园林亭榭才能装点出奇艳的景观,也只有权豪贵眷才能金炉香兽,华筵美酒,无虞春寒,尽情观赏。第四句中一个“偏”字就着力点到了这种特殊条件和特有的兴致。“偏”字又与第二句的“乱”字关合:春雪本自乱绕乱落于人间,也竟如同专为豪贵作美,正是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得以偏享,长期隐居,“不乐仕进”的刘方平,以他较多的平民意识颇触着了人间不平的深处。
然而《春雪》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长安有贫者”(罗隐《雪》)那种直呼,也不作朱门白屋的对比,诗人只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诏书徵拜脱荷裳,身去东山闭草堂。阊阖九天通奏籍,华亭一鹤在朝行。
沧洲离别风烟远,青琐幽深漏刻长。今日却回垂钓处,海鸥相见已高翔。
玉笥抗云汉,金川汎晴虹。山水互明丽,照耀城邑中。
连延开绮构,崔嵬表黉宫。俎豆谨常祀,弦歌曰沨沨。
君子抱德艺,出教属时雍。高斋振木铎,济济来游从。
峨冠讲周孔,表率诚在躬。兹晨饯发轫,飘拂乘长风。
因结故园想,怅望南飞鸿。
不知我者谓何哉,布袜青鞋日日催。长啸一声啼鸟外,朵颐有象著山雷。
我家南溟滨,湖山隐荒僻;日月几升沈,云烟相叠积。
何来沙河翁,侨寓事开辟;欲以烟字位,易我混沌席。
卧者劖其腹,立者雕其额;伏者琢其背,蹻者镌其蹠。
湖光照山容,伤痕纷如列。我顽亦何知,闻之屐游客;
不誇笔墨奇,但叹湖山厄。胜事未足传,我骨碎何益!
愿言风雅人,高烟补其隙。
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
经途延旧轨,登闉访川陆。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
却倚云梦林,前瞻京台囿。清雰霁岳阳,曾晖薄澜澳。
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
存没竟何人,炯介在明淑。请从上世人,归来蓺桑竹。
镜槛书囊,算千里、来依下走。奈消得、茶烟禅榻,鬓丝非旧。
瞥电光阴吹野马,浮云世事成苍狗。甚百年、聚散水中沤,无何有。
春渐上,澹黄柳。尘漠漠,征帆皱。又草生南浦,伤离时候。
二月轻阴閒似梦,一湖新渌浓于酒。载归艎、乳燕共桃根,琅邪叟。
章城何幸遇仙俦,会向江楼纪胜游。一片夕阳红蓼岸,数声渔笛白蘋秋。
西山雨过烟光碧,南浦风翻雪浪浮。自愧暂依乔荫下,敢同兰桂占先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