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凯,字景文,江南华亭(今上海市奉贤区陶宅)人,元朝末年当过小小的府吏,博学有才,写得一手好诗。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凯被荐授为御史,成为皇帝的近臣。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疑忌心大膨胀,臣属因一句话或几个字而被杀的不少。袁凯也不例外,由于朱元璋的猜忌,不久他便被逼装疯,食狗彘之食,才幸免于死。这便是他的一生,因此在他存世不多的诗作中大都充满了悲苦之音。这首《淮西独坐》是很典型的一首,内容很一般,也没有什么愁、苦、哀、泣之类的词语,但读来却令人“悲惋欲涕”。
第一句“潇潇风雨满关河”点明客观环境,风雨之时最易使人产生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充分感受到自然威力的巨大以及人生的孤弱、渺茫。第二句写作者个人的活动:独坐西楼,酒已饮尽,酒兴阑珊,正感到百无聊赖,这时天边一声雁唳,有远而近,复由近而远,渐渐地过去了,消逝了,一切又归于岑寂。以上二句所写的都是平淡而一般的日常生活,既没有惊风暴雨的震荡,也没有生离死别的摧伤,那么离乡的行人为什么头都白了呢?“异乡秋色不胜多”啊!这是一句十分精辟的生活格言,正如“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自然景物本无差异,然贫富不同,感受便不同。客中与家乡的光景也是如此,喜者见喜,忧者见忧,在离人的眼光中遂不免处处皆秋,事事可愁了。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几乎人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所谓人人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然袁凯却能准确地、生动而形象地将它表达出来,这大概便是这首小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吧!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寂寞韩侯居,奕奕韩侯祠。晨风动高林,落叶何纷披。
侯也未遇时,偃蹇何足奇。伏剑逢真主,百万驱熊罴。
英略照中原,雄心狭四维。惜哉壮士规,乃为儿女欺。
楚汉分鼎立,侯也胡其疑。英雄偶失策,万古有余悲。
隐囊闲侧帽檐纱,春色遍天涯。小阁夕阳,梦只在、临邛酒家。
当年嵇阮,依然重聚。颠倒醉流霞。寄语报莺花,肯说道、潘郎鬓华。
云峰髣髴画图真,石户深藏万古身。山水何知天下事,神仙本亦世间人。
日高坛树三门午,雨涨源花满洞春。济胜寻幽平日意,天风吹动华阳巾。
东家酒熟纻旗悬,费尽床头子母钱。贵贱交游元不少,夜深谁泛剡溪船。
七星何年陨为石,壮观南溟镇坤极。平原散作青莲花,元气沦浑护苍碧。
岩峦耸峙争嵯峨,杓行直上联奎壁。洞然一室张虚明,高越匡庐几千尺。
腾龙跃虎分形胜,势拥浮岚转昕夕。峰棱侧立磨剑石,上割烟霞断鹏翼。
雄观伟视足奇怪,擎天众柱排云直。蓬莱之山在何许,此境尤为人爱惜。
苔花叠锦灿石文,钟乳垂珠散膏液。凉蟾清吹飒秋意,异草名葩自春色。
忆从天地开辟初,沧海桑田几更易。岩中神仙何渺茫,岩前版筑留遗迹。
古人游览为盛事,地灵人杰今犹昔。皇华使者乘骢游,涧谷林峦总光饰。
临花傍柳开绮筵,拂苔洒墨诗无敌。岩居老人深感激,再拜向前诉衷臆。
乃言岩龙长晏眠,一春霖雨无消息。使者奏奉上帝敕,呼之起布阳春泽。
生民早得服田亩,温衣饱食咸帝锡。我生世住灵岩前,歌诵太平昭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