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仿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场景正是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如此的好诗,读了心清气爽,也不禁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玉颗珊珊下月轮”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
“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
“至今不会天中事”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
“应是嫦娥掷与人”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综合此诗,神话传说中吴刚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但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额怅、哀绵,全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
昔称夭桃子,今为舂市徒。鸱鸮悲东国,麋鹿泣姑苏。
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
乌巾白纻蹋京尘,瑶树琼林照路人。西省归来名盖代,两行墨色尚如新。
太华峻极惟南峰,脚踏万朵青芙蓉。东西二峰尚匍匐,白帝上宫不敢即。
天柱摇摇风欲倾,元气茫茫日无色。我行飞栈若惊鸿,君骑搦岭如游龙。
君过玉女饮三浆,我向将军攀五松。狂啸翩翩凌绝顶,目营四海神光骋。
水帘高捲入珠楼,莲叶深披探玉井。黄河浩浩泻愁心,明月苍苍逐孤景。
尘垢犹堪铸帝王,清虚何足留箕颍。形势依然天府雄,龙争虎斗谁途穷。
千里金城收一掌,万年甘露待重瞳。
十万官粮三百囷,慎防侵耗及红陈。岛民倘隶司徒职,合署仓人及廪人。
帝城外、晴云出岫,好鸟迁树。鸣马萧萧不住。征人黯黯欲去。
著从事、青衫芳草妒。入莲幕、远向南楚。数驿翠亭红,几千里、迢遥武昌路。
江渚。旧游挂席曾渡。正大别山前浓花发,载酒春未暮。
思鱼美粳香,不异吾土。三年梦苦。闻洞庭、战舰犹喧釭鼓。
君到时、盾磨鞍据。销烽燧、竞传露布。寒食后、衡阳归雁度。
客燕市、我尚飘零,傥相忆、题笺还寄分携处。
知必不可为,惔然有馀悲。生年匪须臾,无辞乏明时。
倘来纵易盈,扊扅且当炊。何云旦暮间,读书劝长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