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四。下面是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振国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代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他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诗忌浅而显。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读者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李白用“明月”比喻晁衡品德非常纯净;用“白云愁色”表明他对晁衡的仙去极度悲痛。他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郁贤皓《李白选集》:“此诗乃天宝十三载春夏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遇见魏颢,闻晁衡归国时遇暴风失事的消息后所作。”
年来岭海偃旌旗,瘦骨何妨万里移!云拥三城多瑞霭,梦回孤枕愧支离。
登高渐喜瞻天近,抱病翻思去国迟。粤路险巇君莫问,天街更有路多歧!
穆陵鬼恸冬青树,荒庵犹记嘉熙事。丁当阎马承并恩,经界推排榷场置。
芙蓉阁绕阎香兰,绳缦骰钱关扑戏。吴山九日报花开,法酒如池压担来。
舞罢彩云高处望,银山十二候潮回。鱼皮列甲长江岸,荆鄂烽烟眼零乱。
纳币称臣以捷闻,夜漏沉沉正欢宴。万枝银烛暖烘云,白雁声寒落天半。
一传再传器不守,海陵鱼腹逋逃薮。伤心帝魄醉穹庐,竟作高车月氐首。
空贻一瓮宝龛僧,古意摩挲款识仍。劫火真珈烧不尽,阴房伴照铁灯檠。
隐隐荆门水,纷纷海上山。身犹依禁阙,目已极河关。
檐日千岩散,窗云五色还。同来霄汉里,独喜净尘颜。
迷烟迷雨教春困。不道是、清明近。轻寒曾忍柳风狂,只待东君花信。
红药芽娇,山丹胎小,依旧无凭准。
兰亭今昔何须问。消不尽、新亭恨。强将客泪付流觞,逝水难酬春怨。
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目送韶光褪。
西郊窈窕凤皇台,北渚平明法驾来。匝地金声初度曲,周堂玉溜好传杯。
湾路分游画舟转,岸门相向碧亭开。微臣此时承宴乐,髣髴疑从星汉回。
破甑久生尘,短衣不掩骭。还渠一斛麦,所拾已杂半。
云林山人穷到骨,手种菘菜连中唐。栽培深丛照云水,撷掇翠甲盈倾筐。
江南仲冬寒气丛,小草无力排风霜。侧闻今岁谷不熟,田里嗟怨吾神伤。
大车运米填旧债,一穗不在农夫仓。农夫辛苦食无粟,艺菜正欲充糇粮。
上天胡为降杀气,造物骄蹇颓其纲。吾君爱民如爱子,忧国感激张平章。
臣愤贪夫满郡邑,臣愿丛世跻虞唐。君不见,豪家大户餍酒肉,暖阁无风咽丝竹。
又不见,饥人破铛夜煮蕨根粥,妻子嗷嗷向天哭。
停桡严濑画桥边。水涓涓。鹭翩翩。午热追凉,穿竹强留连。
无奈日□□欲暝,吹短笛,嘒新蝉。
家山只在水家源。隔云天。恨萦牵。愿得甘霖,逐日趱归船。
惟有紫阳溪山月,随着我,伴愁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