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词的一条共同规律。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此刻的情绪自然是怅然若失。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州”下着一“立”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
这首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从“残石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凤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宝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细节虽不同,手法正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翁通宵不寐的神态。所不同的是用词乃写男女临别之夜的辗转不安,李词则写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周词风格较为妍艳,李词风格较为沉郁。
此词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永。宋人张端义谓易安词“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人调者难”〔《贵耳集》卷上〕。构成淡永的因素大约有三:一是格词轻灵而感情深挚;二是语言浅谈而意味隽永;三是细节丰富而不痴肥。仔细玩索,当能得其崖略。(《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杜1988年4月出版)。
竹君颇介特,高节凌秋霜。朝来雨声寒,意色俱凄凉。
此岂子败盟,而不能相忘。秋色雨亦佳,遣我冥搜忙。
离骚日在眼,捃摭方滥觞。安得灵运屐,共窥公干墙。
涉世三折肱,悲秋九回肠。脱巾漉浮蛆,醉卧六尺床。
竹意亦自持,俨立何堂堂。会当有良夜,披户延寒光。
歌残汾水雁秋飞,北望胡尘泪满衣。愁对春风吟水调,六龙西幸不曾归。
淡日桐阴静。戛戛来清听。激越轻扬,短长摇曳,助人吟兴。
晚妆拈馀韵、写新声,正西风凄冷。
饮露情怀迥。孑洁谁堪并。细意偏怜,慧心能学,鬓梳轻影。
笑螳螂探叶、欲相窥,也应羞孤耿。
渝州昨日使还乡,始得岷峨字数行。读去不知双泪落,别来已是十年强。
人间岁月何流易,天外风波正茫。两地青山俱不负,尽堪渔钓老沧浪。
云水上人归兴忙,棕鞋蒲扇葛衣凉。过湖就得乡船便,入寺行穿茶树香。
晓趁钟声持木钵,夜随灯影认禅床。定回却忆潜龙地,曾住西廊第几房。
野马何决骤,飞云何悠飏。商岩不足稽此士,又欲东略宋与梁。
青山不知老,白山乃许忙。菊潭之水清泠渊,野人饮之得长年。
芳醲不买寿,淡泊差可久。北山峨峨苍翠巅,丹崖石老生紫烟。
灵芝秋杞老霜骨,黄精茯苓饱新斸。望君崭崭病以癯,酌之食之可以还肤腴。
况有刘荆州、元丹丘,子宁舍之汗漫游。凉秋佳月酒一杯,送子东下心徘徊。
半山亭前一茅屋,岁寒霜劲君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