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注释
杜鹃:鸟名,又称“杜宇”、“子规”、“鶗鴂”、“怨鸟”。传说古蜀国王,名“杜宇”,号“望帝”,禅位于开明之士,隐于西山,死后,其魂化为杜鹃鸟。啼声哀苦,每至血流于喙。
蓬窗:犹蓬户,即编蓬草为窗,谓窗户之简陋。《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柜。”宋刘克犀《打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剪灯新话·至正妓人行》:“土炕蓬窗愁寂夜,挑灯快读解愁颐。”皆可证。
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
杜宇:即杜鹃
深枝:树林深处的枝条。
故山:故乡的山林,即故乡
羁旅:寄居他乡。羁,停留。

赏析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

题解

  此词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猜你喜欢
正才过七夕,又近中元,素秋时候。月皎风高,渐凉生襟袖。灏气澄凝,是谁清白,应此□□秀。味洗膏粱,才侔沈谢,三朝勋旧。
好是新来,日临连帅,化格黔黎,政归仁厚。早祷群祠,有雨随车骤。愿与寰区,共资膏泽,岁岁称眉寿。孝感灵泉,涓涓不绝,斟为醇酎。
悬车归台山,乘田方自勤。
岂谓羁紲旧,严召烦圣君。
至止忽三岁,遇事无一欣。
屡奏归田书,遐心行白云。

维摩不二门中法,周庙三缄膺上铭。莫道寂然无所说,须知渊默有雷霆。

士苦不自重,贪名乃忘生。
向来望尘子,得车定何荣。
浮云蔽天壤,岂碍日月明。
惟余金石交,可论藏与行。

烟浓难认别州山,彷佛鸥群浴远滩。一点客帆摇动处,排云给日弄先寒。

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谍通。
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
风流各自燕支格,雨露何私造化功。
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熏入水沉中。
夜来井络参躔,使星一点明如昼。谁将天上麒麟,钟作人间英秀。从橐仪刑,御屏名姓,暂烦衣绣。问西川父老,新来喜跃,缘何事、曾知否。
今代澄清妙手。为公家、忧心如疚。几年繁赋,一朝输代,恩民特厚。初度佳辰,恰逢长至,从来希有。但只将一部,欢声百万,与公为寿。

蚤梅初吐,香泛长至,氤氲春酒。贺亚相、含元难老,滋润东南膏泽厚。

似瑞雪、自羚羊元峡,是处炎荒沾透。致出穴、嘉鱼十里,破冻来充笾豆。

吐握公旦尽难觏。尽人卖、依恋裳绣。请西海、朝宗节钺,欲卷牂江归大斗。

奋武烈、与文谟千载,铜柱重标岭右。看白雉、西屠再献。

拜舞台门恐后。幕内多才,新乐府、铙歌齐奏。愿年年、张仲留作,堂前孝友。

请燕喜、稍听丝肉,福共康侯受。教至道、双曜同流,真与天地长久。

一雨萧然万瓦鸣,好风如水坐来生。江声入夜惊围屋,秋色明朝定满城。

郊外共知农事足,里中争说长官清。野人何以酬佳兴,自汲新泉破茗烹。

记得萧郎注目初,一枝琼树上红氍。游春梦不收罗荐,真色人宜入画图。

家字针神推手爪,幼餐沉水透肌肤。重来顾曲堂前过,试问如今技痒无。

问予何事在人间,却为无钱可买山。愿得旧游身早贵,大家成就一人閒。

两亲家,各开悟。把从前爱底,观如猛虎。认无为、清净家风,并无些作做。不悭贪,不喜怒。调息均匀,绵绵内补。待一朝、行满功成,共
重阳羽化登仙路。兄弟如何措。各各勤修生觉悟。通无入有,静思忘念,密考丹经祖。生时浩劫真容露。放荡情怀任诗句。直待人间功行具。云朋霞友,爽邀风月,笑指蓬瀛去。
采菊篱根蕊尚青,开门稚子喜机关报晴。
笑翁错料人间事,风雨如何不满城。

牡丹苞栗药抽茧,曲槛飞香绿渐多。宿雨初收西掖静,青琴共奏汉廷歌。

晴波漾文绮,风篁弄家声。
居然三市中,着此一段清。
幽人自地偏,淡趣由天成。
洗耳日以静,抱节日以贞。
从君得三绝,与我增双明。
茅屋三间一雹云,此窝真足养吾神。
不知逐鹿断蛇手,但见落花啼鸟春。
石几梅瓶添水活,地炉茶鼎煮泉新。
古今天地何穷尽,愧我其间作散人。
入室爱用拳头,佛来也不放过。
知他是圣是凡,便敢如此乱做。
识得破,海坛马子似驴大。
要地无间日,吟踪肯暂过。
林泉归计晚,雨雪向春多。
径僻稀来客,庭荒半长莎。
独眠思旧约,寒梦绕烟萝。
黄昏戍,楼上鸣钟已落日。
行人旅店宿长途,花上游蜂罢采蜜。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