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七闽往岁困沮洳,嗷雁争依使者车。援手群推经世略,添胸尽是活人书。
青州倡振廉泉润,寒谷回春暖气嘘。一片慈云悬海上,至今讴送遍乡闾。
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海内昔横流,立功自隋季。
宏构类宸居,天衣照金织。清梵切云霄,禅灯晃苍翠。
颇闻经律馀,多亦谙武艺。疆场有艰虞,遣之捍王事。
今者何寂寥,?矣成芜秽。坏壁出游蜂,空庭雊荒雉。
答言新令严,括田任污吏。增科及寺庄,不问前朝赐。
山僧阙飧粥,住守无一二。百物有盛衰,回旋傥天意。
岂无材杰人,发愤起颓废。寄语惠玚流,勉待秦王至。
竹林残暑摄衣迎,揖客西来坐尽倾。异代河山扶片语,中原渔猎傍时名。
马嘶讲肆非官舍,鸾啸高天岂世情。囊有酒钱君莫问,金鞍还许过孤城。
灵雨过瑶阶,朝阳丽金殿。吾王讲艺馀,特赐群儒宴。
玆惟杜子宅,遗址当郊甸。盛代仰前脩,高堂歘重建。
葺茅昭旧迹,拓地增新观。栋宇极崇华,檐甍俨雕焕。
两楹陈绮席,仙体兼珍膳。列坐无俗宾,衔恩共酬劝。
花溪浮砌净,雪岭当窗见。览物独兴怀,古人如对面。
追思天宝后,宇内疲征战。徒抱稷契心,莫睹唐虞禅。
薄游经险阻,放意娱篇翰。使获遭圣明,宁令老贫贱。
人生鲜遇合,自昔共嗟惋。并世或弃捐,千秋有相羡。
吾曹独何幸,浅技蒙深眷。难报国士知,空为昔贤叹。
江山钟粹美,天地存幽赞。伫俟英俊兴,重看盛文献。
山亭折柳携君手。离思浓如酒。二天人远,霜寒雪冻,谁能禁否。
琴鹤萧然,囊无馀物。奏草怀中有。此行看取霖雨,苍生功名白首。
北山飞翠凝吾杯,舟人举棹相徘徊。城隅捩舵踏冰入,船底轧轧闻春雷。
霜风吹衣衣欲裂,湖天泱漭疑飞雪。司空劝饮夕郎酬,始觉微酣生颊热。
中流咫尺冰尽开,沙禽水鸟忘惊猜。新洲昨夜梅花发,暗香偏逐诗人来。
湖波为带城为被,册府图书真得地。堪笑前朝建此都,只将山水供游戏。
钟山龙蟠几百里,下有龙宫藏剑履。山中老树尽成龙,夜夜飞来饮湖水。
湖波直与银河通,背城一?垂晴虹。柏梯高寒石梁迥,十洲三岛神仙宫。
长堤隐隐湖心路,堤上行人日来去。春风杨柳夏芙蕖,换尽年华颜色故。
世间万事如云烟,湖光山渌只依然。不及湖中鱼与乌,涵泳恩波今百年。
燕居不日拟灵台,惟有依庸尚未恢。千古同心应不少,但能继往自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