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房屋。
俱:都
这首诗写心与身、身心与天地关系,表明“心地无私天地宽”的深刻哲理。
诗人首先指出心安的重要,“心安身自安”。心境的平静可以使身体也安静,“身自安”的“自”字,充分表现了心安对身安的必然关系。继而说“身安室自宽”,身安了居室自然觉得宽敞。最后总括言之“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身心俱安,则外物、外力都无法干扰了。心主宰着人的思想行为,唐代诗人李颀说“心轻万事如鸿毛”(《送陈章甫》)陶渊明更有具体描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诗》)首先求得思想上的安定,那就不会为世事的纷扰而苦恼,条件的局促而烦忧。
诗的后四句,进而就身与室的关系上讲,一身怎么能说小呢,它安之如泰山;一室怎么能说小呢,它宽如天地间。其中寓含着“谁谓一心小,宇宙可包含”。只有心安了,才会产生不觉室小,不感有碍的效果。
邵雍是北宋理学家,他主张“非唯知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伊川击壤集》)认为“自乐”,才能获得外物的快乐。他在临终的那一年,仍抱定着这一宗旨:“六十有七岁,生为世上人。四方中正地,万物备全身。天外更无乐,胸中别有春。”(《自贻吟》)万物皆备于我,是唯心主义的。而从人的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的角度说,先要有个正确的观点,然后才能识别和对付各种外来侵袭,也就是“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的道理,却是可取的。
全诗语言质朴、直白,第一二两句以两个“自”字表明心与身的关系,第三句总绾七两句,第四句予以衍伸。第五、第七同以“谁谓”、“小”相比照,句式全同,而第六、第八则变化句式,显得整齐中有参差。诗意步步深入,环环紧扣,颇为精巧。
翩与归鸿共北征,登山临水黯愁生。
江南草长莺飞日,游子离邦去里情。
五夜壮心悲伏枥,百年左计负躬耕。
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
如织江帆上下流,无人天际识归舟。昨来停棹还西去,画里升州似鄂州。
断霞洒洒鱼尾红,清唱一声吴山东。阿奴只在绣帘里,隔著荷花无路通。
往年京口郭天锡,学得房山高使君。画省归来人事少,烟岑间向客楼分。
林扃暝落青枫雨,水郭寒生白蜃云。岁晚怀人增感慨,晴窗展玩到斜曛。
太行东走拱神京,眼底长河一线横。得势起为天下脊,伏流独向地中行。
祈天坛古传轩帝,授道台荒说广成。玄女《阴符》原自有,仙镫犹向夜深明。
昨从浈阳来,暮过峡山寺。适闻新昌寇,道路传者沸。
余时不敢留,一苇翻然逝。虽经绝妙境,已负清幽意。
捲帘坐船,船极目望苍翠。有如逢珍宝,不暇贮箧笥。
又如过屠门,大嚼涎垂喙。每欲问其详,曾莫得图志。
道人山中来,为我谭一二。犀去金锁沈,猿归玉环坠。
赵胡垂钓石,岿然出江际。穆王双车辙,想像常按辔。
汉晋五仙人,曾骑五羊至。俊霭二禅师,神力与迎驭。
岧峣五岳塔,初自昆崙施。三祖石堪奇,僧粲尝所憩。
上方狮子台,下视见云气。异花成帐幄,红紫嫣然媚。
蒙茸绿崖草,茎叶相覆被。或黄如金钗,或白如珠珥。
造化穷天巧,肖像名殊异。梁间许浑诗,壁上李翱记。
但知考事迹,何暇评文字。清远中古宿,俯压南海澨。
退之贬潮阳,亦曾经此地。幢碎逢飓风,雷电助其势。
我来幸无恙,恬然不忧畏。祥飙送轻帆,默已荷神赐。
此归会有日,维舟就津次。当为小盘桓,历览尝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