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只有音乐可以减轻我的离愁别绪。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东武:指密州。
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
彭门:指徐州。
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
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
“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轩冕(xuānmiǎn):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
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
要褐裘(qiú):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迟留:逗留,停留。
“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鉴赏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由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由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由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中的“困轩冕”只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由相从之乐”。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由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生的设想:在归乡的千里长途中,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官场中人因王命在身由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由享弟兄“相从之乐”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写想象中“退由相从之乐”的情态,简直是对二人的“合影”。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两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由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用典的灵活性。

  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山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写照。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相从彭门百余日”的苏辙打算离开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签判任,临行前作《水调歌头》词告别。苏轼“以其语过悲”,便写下了这首和作,对其弟加以宽慰。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朱帘半下香销印。二月东风催柳信。琵琶旁畔且寻思,鹦鹉前头休借问。
惊鸿去后生离恨。红日长时添酒困,未知心在阿谁边,满眼泪珠言不尽。
小梅凝秀色,泛霁霭晴和,春容初透。璿霄降仙格,觉葱葱佳气,先惊花柳。芝兰户牖。庆禀质、天长地久。有当熊避辇,嘉声懿德,六宫居右。
清昼。文箫仪凤,妙舞低云,缓锵钧奏。香传绣幄,腾非雾,上金兽。愿千龄遐算,三宫慈爱,长享兹辰劝酒。向瑶台阆苑,芳音永嫔万寿。

烽火丛中别弟兄,独看乡月几亏盈。万金信断秋山寂,千里人归春草荣。

雨涨波纹催过艗,风翻叶幄避行旌。机云入洛悲辛后,谁似张华倒屣迎。

白发陈雷旧,交情贵不渝。
诗笺留晓炬,书雁聚春芦。
忧国言犹在,知心道子孤。
江皋一襟泪,不复见夷吾。

人之所甚患,饥渴与寒暑。粗免则已矣,过计安用许。

自奉非其分,三彭将嫉汝。寓形天壤间,大抵皆逆旅。

但能饱菜根,何地不可处。堂堂七尺躯,切勿效儿女。

祓禊亭中自渐低,昔人行处草萋萋。多情最是山阴鸟,啼向春风满会稽。

卖犊年年得几钱,移家何处问安眠。白头笑恐黄山尹,他日催租更卖田。

少陵早是沧浪客,马援真成矍铄翁。
四十五年忝科第,一生心与布衣同。

前岁南过分水关,十月天晴花满山。今年西度分水岭,九秋积雪浮寒影。

天时南北有常运,人事蹉跎发深省。中原日夕狼虎多,游子出门行荷戈。

鲁儒抠衣蹈白刃,汴京洒血腥黄河。东桥作郡夷门里,南原卧家犹未起。

石亭抱璞隐城市,凫塘买田归霅水。有怀幽咄真自知,海内论心竟谁是。

春日淮南黄历留,丁丁伐木声相求。此时谁遣不归去,梁令还家尚黑头。

霜落水痕风落木,翠盖倚天惟汝独。
是谁手种百年馀,荫此空庭一株足。
岁寒不但色青青,上有垂丝下茯苓。
松根老僧应取此,制人颓龄起人死。

郁郁孤城隘,飘飘绝塞游。短衣忘远步,高兴会清秋。

白水深樵谷,黄云古戍楼。居人半裘毯,横管莫生愁。

兔月半轮明。
狐关一路平。
无期从此别。
复欲几年行。
暎光书汉奏。
分影照胡兵。
流落今如此。
长戍受降城。

丽日池塘冻水消,嫩红娇白见芳苗。郊原雪霁东风软,篱落梅残碧玉彫。

便好踏青穿细草,不妨携酒骤鸣镳。遥怜九曲沙堤畔,多少鹅黄上柳条。

宛马西来贡帝乡,骊珠颗颗露凝光。只今移植江南地,蔓引龙须百尺长。

壮岁同游地,今晨独到时。夜台无健笔,残菊有空枝。

水边萧寺倚高城,老树穿云带晚晴。红叶楼台深暝色,黄花篱落晚秋声。

客窗解带逢今雨,僧舍分茶理旧盟。况是霜寒禅榻畔,有人挥麈说无生。

黄菊萧疏放,重阳风雨哀。登高何处是,白雁故飞来。

空传赵居士,不见纸衣僧。

三界心尽,即是涅槃。
山花红似锦,涧水湛如蓝。

白石青霞为岁计,佳殽旨酒出仙壶。侵天有廪无支遣,岁恶还能赈贷无。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