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首句点明背景时间,次句写室内景色氛围,烘托了闺中思妇彻夜难眠的深层心态。三、四句刻画了妇人出门张望后失望的神态,表达了妇人急切盼夫归来的情怀。全诗语句轻简,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描述环境并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整体氛围。月落星稀,月亮已经快要不见了,天马上就亮了,星星也非常稀少,这样的夜色并非心旷神怡,却有着一种挥之不尽的忧愁和伤感。然后诗人将视角由窗外逐渐移向窗内,一盏孤灯和不能入眠的女主人公兀自相对。诗人并未直接诉说女主人公的不眠是因思念的缠绵,而是从侧面描写“月落星稀”的天色,以及女子深夜不眠的场景,所以就多了一些委婉曲折之致。“孤灯”,说明了众人皆睡而女子独醒,暗示女子必是心有所思。“孤”字更是对女子孤寂的心境起到了深刻的暗示作用。
上面的两句可谓静之极矣。万篇俱寂,众人都沉醉在梦乡之中,只有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独自醒着。到了第三句,写了一个动静之间的转折:女子起身张望动作。“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飞到门前树枝上,那声音让女子误以为是郎君归来。一刹那的惊喜随即转为恼恨,因此对喜鹊“不忿”起来。不忿,是一个十分口语化的词,女子那一刻的恼恨是没来得及掩饰、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用口语来表现,就比雕琢过的书面语更传神、更贴切。在这一瞬间仿佛能看到女子皱起的眉头,或者嘟起的小嘴。其实,这罪过不是喜鹊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鹊让自己空欢喜一场,实际上是对迟迟不归的郎君的痴怨,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气恼。儒家传统的诗教讲究“怨而不怒”,方不失“温柔敦厚”之旨。此诗这种表里两面的写法,恰是这种旨趣。
这首诗借助景物和氛围来暗示情绪,使得情绪的幽深缓缓展开。前两句用有着一致意味的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用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描画,使得诗意活动了起来,由“静”而“动”,再转入“静”,在结构和意蕴上都起了波折,有了变化,整首诗就此生动完整起来,添了许多“生气”。
诗人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读者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这首诗尾句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在简洁明快中包容着丰富的情韵。诗人作了十分精炼的概括,把少妇起床和后来恼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这样诗意就变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凝香句满空同石,静向东山卧白云。夫子自能明易学,众人谁解识玄文。
空江短棹自诗卷,别岸飞花扑练裙。到得带园春已过,煮茶应共竹间分。
梅风薄扇黯吴天,如墨坐迷窗晓。乱鴂催春去多少。
青门白社,销年梦影,镜里逡巡觉。弹剑懒,著书迟,酒杯只称花枝照。
依旧去年人,閒恨萋萋似芳草。烟萝路背,画㡧苕山,倦枕还寻到。
是宽鞋瘦策旧经行,又飞絮、飞花故相恼。一叶去,省识临盟鸥渐老。
月临花径影交加,花自芳菲月自华。爱月迟眠花尚吐,看花起早月方斜。
长空影动花迎月,深院人归月伴花。羡却人间花月意,捻花玩月醉留霞。
道人昔在白鹤山,羽服朝真居上班。道人今居蛟湖口,雨褐云巾事林亩。
东南连年飞战尘,羌独远引栖其神。天地清宁本于一,得此以抱宁非真。
吁嗟世之人,跨马而逐鹿。衮衮驰风波,僛僛触岩谷。
岂知静者为有馀,不矜不竞游玄虚。攀花行吟石上雪,扫叶坐看林间书。
白家桥东水如练,几度相寻不相见。珠林月出听箫声,松尾天灯落瑶殿。
我有远意千万重,会骑竹枝双青龙。明年洞口桃花发,与子踏云潭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