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诗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抽裳,无心料理。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迎寒理抽缝,映月抽纤缕。”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抽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抽衫。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抽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抽无缝。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的皪,光亮鲜明。连娟,纤细弯曲。眼波媚丽,奈何凝愁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清露下罗抽,秋风吹玉柱。”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罗抽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结尾转到人物心理:“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一夜光阴大半流逝。残夜馀光欲留无计。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抽的举止,或是颦眉含愁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黄鹄翔汉表,厉气何峥嵘!朝餐方壶实,暮掇圆峤英;
网罗不得挂,稻粱安所馨?俯视沧溟流,骄语鹍与鹏;
万里毋乃隘,千仞奚足惊!岂意弥天罝,碍尔莫长征。
明时重羽仪,云路讵冥冥!
天迷迷,地密密,海漫漫。身若仓中鼠,迟回出门难。
大道冥冥不知处,小人心里藏崩湍。我亦为君长叹息,炊沙作饭岂堪吃。
棘针生猛义路闲,太华磨成一拳石。不惧天地倾,津涯浩难识。
龙蟠泥中未有云,封狐雄虺自成群。人生结交在终始,细人何言入君耳。
归卧东窗兀然醉,任他上是天,下是地。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千峰森玉戟,万树缀琼枝。天上同云后,山中霁雪时。
梅花东阁梦,驴背灞桥诗。独有寒毡客,谈经坐绛帷。
京师车马何纷纷,眯目千里皆垢氛。思元居士偶羁束,野鸟飞混樊笼群。
张侯少作金闺彦,胸次曾荡峨眉云。手携此画索题咏,知人恶臭将兰薰。
嗟余最爱专一壑,良工代我心云云。奇峰重叠照清泚,古木惨淡笼斜曛。
数廛茅屋隐林表,胜景盘错桥平分。此中正我开眼处,阴符一卷香初焚。
云胡失脚落尘网,招致只有山殷勤。昔日拟辞责四皓,去年题诗颂五君。
梦魂飞上匡庐顶,醉嗅五老皆奇芬。拂衣归去一弹指,铭墓堪笑王将军。
酒酣放步踏青山,奚囊未许秋风间。出笼野鹤不受缚,萧然行经非人閒。
杜康池上满秋草,芒鞋落地青莎倒。石碣深深不可扪,清冷一曲芦花老。
先生造酒复善饮,放杯一旦事沈寝。朝霞夕霏千载红,芙蓉城郭空如锦。
何不破醉淩波来,十千沽酒相徘徊。区区餔歠我亦解,拍肩把臂糟邱台。
先生不醒我亦醉,树根路入斜阳坠。眼前樵牧都忘机,短犁比犊耕山翠。
竹林深处持竿人,钓钩不直衔金鳞。买归烹治复置酒,陶然留作无边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