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天台陈庭学序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强体壮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注释
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
诸葛武侯,即诸葛亮
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糜碎:粉碎。
虞:忧虑
栗:颤抖
诡:指怪异的旋流
嗜:爱好
擢:提升,提拔
眺:游览
侈:大,多
耄:老
得无:莫非
工:精巧,精致
恨:遗憾
杳:幽深
旬日:十日
累:连续
顾:只是,只不过。表轻微转折。
逮:等到
齿:年龄
沉:像……沉下去
巅际:山顶尽头
尚:还,尚且
历:逐
纵:即使
宇内:天下

评析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的通常写法,多以对所赠人物进行劝勉为主。宋濂在这篇赠序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称道游览名山大川对写作上的裨益,并热情地希望陈庭学要重视提高个人的修养。全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谊溢于言表。

  宋濂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入明后,他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当时他虽地位显赫,但性喜奖掖后进,从不以长者自居。他在晚年写过不少赠序,以本文和另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最为著名。

  文章的开头便紧密地结合了陈庭学的生活实际。由于他是从川蜀来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说明山水确实有助于人的发展。在第三段中,作者不无遗憾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像陈庭学那样游览川蜀,这一段还是紧扣前文的。令人称奇的是,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样可以修身养性。这其实是对陈庭学提出了劝诫:不要把游览名山大川当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径。

  本文中关于川蜀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介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作者在介绍地理环境时着重描摹一个“险”字。当然,这里面不乏作者的想象成分,但更多的是从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衍化而来。写川蜀的险途,是为了诠释“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在介绍人文环境时,作者列举了与川蜀有关的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则又是为了诠释“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通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称无懈可击。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猜你喜欢

平湖漠漠雨霏霏,压水人家燕子飞。欲向湖东问春色,杏花无数点征衣。

篮舆度水犯云巢,拂面垂杨翠欲交。
春睡稳人殊未觉,半分晓色到花梢。
苍树寒烟两渺茫,后来谁此吊兴亡。
晋朝风物今流水,萧寺钟声几夕阳。
话燕梁空风雨急,爱鹅人去暮山长。
学书弟子知何在,风过池塘墨尚香。

延津分剑寒,别后还从万里看。雁塞更将兰作佩,鹓行尚忆笔簪冠。

声名天下无双士,保障军中有一韩。抵掌不须谈往事,颠毛种种识艰难。

战城南,城南壁。黑云压,我城北。伏兵捣我东,游骑抄我西,使我不得休息。

黄埃合匝日,为青天模糊。钲鼓发,乱欢呼。敌骑敛,飙迅驱。

树若荠,草为枯。啼者何,父收子,妻问夫。戈甲委积,血淹头颅。

家家招魂入,队队自哀謼。告主将,主将若不知。生为边陲士,野葬复何悲。

釜中食,午未炊。惜其仓皇遂长诀,焉得一饱为。野风骚屑魂依之。

曷不睹主将,高牙大纛坐城中。生当封彻侯,死当庙食无穷。

莫向痴人说假真,梦中幻境又翻新。五云捧出游仙笔,从此曹唐有替人。

井辖投多思不禁,密垂珠箔昼沈沈。睡惊燕语频移枕,
病起蛛丝半在琴。雨径乱花埋宿艳,月轩修竹转凉阴。
一春酒费知多少,探尽囊中换赋金。

焚心多琐屑,难破是情悭。还顾恋恋处,名根不可删。

何堪世缘杂,况值天步艰。未了丈夫局,终愧老香山。

万事都难问,相逢坐夜阑。寒灯青的的,莫照酒杯乾。

道人心已静,得失久忘情。寄语枝头鹊,无劳送喜声。

紫玉双华相照映,锦儿仍是琼儿。天边谁与慰相思。洗妆无别物,只有断肠诗。水北水南浑一梦,眼中红袖乌丝。春风同是可怜枝。争教歌酒兴,不似洛阳时。

春晴今日又逢晴,閒与儿曹竹下行。春意近来浓几许,森森稚子石边生。

大梁何岧峣,崤函跨上游。罗衢分第宅,驱毂富王侯。

煌煌紫薇省,控据当嵩丘。明公廊庙姿,举世寡所俦。

出牧涖兹土,日为苍生谋。巡方重民隐,揽辔宣皇猷。

遂令宛洛间,万屋归怀柔。民居既奠枕,河水亦安流。

邈矣皇华篇,千古咏咨诹。

西山半壁影钩陈,晴雪新销路马尘。两岁通行三大礼,千官中称一闲身。

伊皋事业何当下?管乐才名不用真。遥忆南宫旧词伯,退歌清庙属生民。

一个长松雨鹤栖,上头不许子规啼。仙翁应在春山裹,丹井云多路更迷。

殊庭深恨隔仙曹,桂馆蜚廉事转劳。
银阙尚沈沧海阔。井幹空拂绛河高。
萯阳弋猎侵多稼,朔塞旌旗照不毛。
苦信凭虚王母说,东方三度窃蟠桃。

纸阁月斜时,浅水溪深处。梦绕梅花影半窗,各自垂帘做。

高出是瑶台,不肯轻归去。却笑三三五五群,水上闲鸥鹭。

金猊香冷迢迢夜。一轮皓魄当庭泻。邻院悄无人。梅花瘦影横。

依稀长中酒。百结柔肠锁。虬漏一声声。愁人不忍听。

无食扶筇卖药来,埋头触面尽尘埃。欲将何法从师问,祇好提瓶沽酒回。

山鸟岂能知醉醒,浮云随处任徘徊。全身爱我难施棒,未喝当前语似雷。

大地风霜催岁暮,碧天星斗淡凉宵。千家砧杵声哀怨,一室篝镫影寂寥。

壁下吟虫何唧唧,枥中鸣马更萧萧。遥知长胜幽燕将,偃月榆林正射雕。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