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的通常写法,多以对所赠人物进行劝勉为主。宋濂在这篇赠序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称道游览名山大川对写作上的裨益,并热情地希望陈庭学要重视提高个人的修养。全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谊溢于言表。
宋濂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入明后,他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当时他虽地位显赫,但性喜奖掖后进,从不以长者自居。他在晚年写过不少赠序,以本文和另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最为著名。
文章的开头便紧密地结合了陈庭学的生活实际。由于他是从川蜀来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说明山水确实有助于人的发展。在第三段中,作者不无遗憾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像陈庭学那样游览川蜀,这一段还是紧扣前文的。令人称奇的是,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样可以修身养性。这其实是对陈庭学提出了劝诫:不要把游览名山大川当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径。
本文中关于川蜀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介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作者在介绍地理环境时着重描摹一个“险”字。当然,这里面不乏作者的想象成分,但更多的是从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衍化而来。写川蜀的险途,是为了诠释“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在介绍人文环境时,作者列举了与川蜀有关的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则又是为了诠释“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通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称无懈可击。
檄便入云山,相逢话晚年。惯吟茅屋下,时打葛藤前。
应世未圆觉,无人识圣颠。滔滔儿女境,犹抱颖师弦。
紫檀刻蕊香初吐,红粉匀葩色正新。孤艳最宜微带雨,众芳谁复与争春。
无端应恨风惊叶,不醉却宜花笑人。从此径须连夜赏,绕阑百匝未为频。
洒落风轩枕簟凉,高眠亭午梦何长。转为蝴蝶徒虚语,游遍华胥秖妄狂。
唤觉始惊俱幻化,劳生顿悟谩乾忙。搔头斜倚屏山久,熟较无如醉玉浆。
予本卧疴人,乃乘《相如传》。浩荡越江湖,迢递历乡县。
分符值朋旧,天末各眷恋。就中有尹生,才名冠吴甸。
素心炯白日,紫瞳掣流电。衔命守昭州,魑魅日中见。
饮水愁毒淫,官庖无完膳。藩镇善督责,汗颜甘诃谴。
诛求义不忍,出质到妻钏。播迁两及期,玄鬓飒已变。
闻我万里来,握手惊拭面。洒扫先下榻,契阔共餐饭。
煦沫及僮仆,敝衣为补缮。倾橐治我装,左右色无倦。
二子汗血驹,龆齿挺英彦。论文受甲乙,悲歌杂欢宴。
移觞松树根,濡翰鸲鹆研。陶陶夜未央,羽檄喧转战。
桂岭走鲸鲵,昭江纷组练。城荒无驻卒,路阻绝邻援。
爨婢罢晨炊,勺水不下咽。我行已仓皇,君意反缱绻。
中厨呼酒浆,妻孥泪如霰。饯我登竹舸,挥涕苦相劝。
封疆我则死,风鹤子当远。诀别水声中,缆解急飞箭。
瘴云落日昏,耳目骤惊眩。但见逋逃人,男女相蹂践。
别来断消息,枯蓬各飘转。苍梧杀气高,铜柱妖氛缠。
巢卵得无覆,颈血恐已溅。诗书故多难,鬼神不录善。
长号叙悲愤,战地儒冠贱。
满目凄其,又早是、亭皋叶下。忆当日、披裘过此,六花飞洒。
秋水一湾波写雁,青烟几点星分野。问长驱、下泽尔何人,悠悠者。
荒林畔,寒鸦话。老柳上,渔罾挂。更浓烟衰草,迷离堪画。
客路惊看沙似雪,奚奴惯使车如马。向玉河、冰底听流澌,归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