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重阳登高即景抒怀之作,作者从戏马台的荒废,夕阳晚照联想到老境将至,好景不常,自警应该抓紧时间玩赏风光,多作好诗,不须汲汲于世俗之事。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诗句中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时间,语意闲雅。戏马台有典故。东晋末年刘裕北伐归来为宋公,驻守彭城,曾因饯送孔令辞官还乡,大会宾僚于戏马台,一时文士如谢灵运、谢宣远都有诗咏。回首过往,往日的热闹更显现今的荒凉,首句的重点就在“荒”字上,有咏怀古迹之意,见出人事代谢之感。这一联,写景叙事不仅工在形象,而且注重象外之意,“平林”句见人事代谢之感,“山寺’’句则寓时节相催之意,这种象外之意,直透三、四两句,加强了诗句之间意趣的融合。
第三四两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时节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阳。每逢佳节,人们便有思亲之感;而菊花却依旧开放,还是和去年一样,送来阵阵的寒香。诗句中含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感慨。自然的规律,总是如此。
五六两句,记节日清游的情况:头巾被风吹得歪斜了,诗人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巾欹更觉霜侵鬓”这一句暗用了“孟嘉落帽”的故事。所谓暗用,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一个清空无碍的叙事句,写的都像是当下即刻的事,但实际上已经暗用了某个典故。这方面杜甫做得很成功,陈师道学杜,也成功地吸取了他的这个方法。这里不但是暗用,而且是活用,也就是能从原典中翻出一种新意,别具一种风流。孟嘉落帽而不自觉,是其通脱忘怀之处,陈师道这里却“巾欹更觉霜侵鬓”,头巾从头上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老去的感受更强了,也更深切地感觉到时节相催。从孟嘉的帽落不觉到陈师道的“巾欹更觉”,原典的意思完全被翻转过来。下句又用了“石作肠”的典故,诗歌的语言佳妙,也有“清便富丽”的高致,就像宋广平写《梅花赋》,措词婉媚,并不碍其铁石心肠一样。另外,此联用两个典故来暗写登高赋诗,妙在隐而不露。
结尾两句:“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抒发游赏以后的感想。“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汇滚滚来”句意,写傍晚登览所见的远近景象。“此身”句感叹节物如此可念,登临清赏的机会正不应放弃,而此日此身,还须忙于世务,很难得有时间,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瘦劲浑厚、清淡高致、内涵深蕴。
应酬节物之意,从宋人的创作观念来看,是一种比较成熟和时俗的题材,所以欧、梅、苏、黄等大诗人多不经意于此,这大概也是宋诗人去熟忌俗之旨。但陈师道的重阳诗,扫除陈言熟语,着力翻新。于前贤未到之处立意取象,却能轧轧独出,于平淡中见奇峻,可以与王维、杜甫等大家的重阳节诗咏争一日之长,此亦江西诗派“以故为新”的一种表现。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残书倦展水沉烧,那有堂前学子嘲。卧读萧陈秋夕句,不知烟暝鸟争巢。
白首閒居,冬风冷、偏欺衰老。晨光动、瀰漫院落,六花飞绕。
坐煖茅柴煨芋栗,老妻孙子围炉好。更儿曹、腰斧析枯薪,归来早。
阶前璐,池边缟。都总出,天工巧。石山峰、庭下尽成琼岛。
况是太平丰稔瑞,教儿爱护休轻扫。看园林、一鹤意萧萧,寻瑶草。
莲社柢能入,林公许径过。法衣乘獦獠,佛日动山河。
五蕴元空寂,三车亦障魔。白牛载词藻,西去欲如何。
频年风雪守衰翁,那得馀欢倚袖红。近悟广成无异术,眼前平地是崆峒。
晋室胡然东,起于镇建业。露次躬甲胄,遍移四方檄。
稽留斩督运,北征期刻日。推心司马导,每事必咨决。
江河既云异,神州宜戮力。何至作楚囚,言之殊激烈。
究竟君臣间,复雠不甚切。初无大机用,小小自树立。
接士则以谦,足用则以啬。政事以清净,主谋技粗毕。
尔时有心人,吾敬祖生逖。纠合谱骁健,言于安东曰。
戎胡毒中土,遗民苦残贼。人皆思自奋,命将出师急。
诚使如逖者,部署相统率。望风争响应,岂患无豪杰。
渡江抵中流,慷慨歌击楫。誓必清中原,不信如皦日。
先是两主簿,司州同寝息。此声非恶声,起舞自中夕。
良马轻著鞭,果先刘越石。尝闻伐猃狁,诗人美尹吉。
所以能成功,张仲在君侧。然则士雅军,岂非茂宏责。
当其初遣时,应请聊塞白。簿具千人廪,布止三千疋。
起冶自铸兵,铠仗曾不给。迄夫驻雍邱,甘苦共士卒。
约已务施予,新附勤抚纳。经略河以南,荡焉剪荆棘。
练兵仍积谷,指顾取河北。国将有内难,王刘方搆隙。
大功知不遂,怏怏抱病殁。江左遽偏安,不思进咫尺。
谁料王丞相,衰飒至此极。其心爱一隅,用之恐并失。
幽冥逢镇西,可能无愧色。即今寰海沸,龙蛇正杂遝。
咿喔邻鸡鸣,时贤酣枕席。我此一瓣香,敬为豫州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