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江行夜泊时触景而生的乡愁。首联切题,点明夜望。颔联承“望”字,写远观近看所见:月光照耀,沙岸水滨,通明一气;月明如霜,映白风帆,洒满船舱。描绘真切,情景宛然。颈联“近海江弥阔”一句,写江面开阔之景,如在目前。辞意俱工,堪与盛唐王湾名句“潮平两岸阔”并举。结联写行程遥遥,离乡日远,则思乡之情自在言外。这首诗用笔简练,读来颇有韵味。
首联开始便展现了诗人心中忧愁。睡不着觉的多半是忧愁的客人,半夜起来望着家乡的方向。“少睡”是因为“多愁”。原本是去杭州赴任,半夜不睡觉忧愁什么呢。诗人不说,但“望乡”还是让人知道,不管这“愁”是由什么组成的,还有其他什么样的不痛快,最起码此时的忧愁里面有乡愁的成分。
颔联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
颈联写因为离海近的缘故江面显得宽阔,因为到了秋天,夜晚变得更长。“江弥阔”对应“夜更长”,也交代出一种清冷、空旷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更好地衬托出诗人的那种愁绪难掩。究竟是何种愁绪,读者不得而知。
尾联写在这烟波笼罩中已经过了三十个夜晚,还没有到达杭州。“三十宿”交代旅途时间之长,“犹未到”则说明路途之遥远。这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写路途的遥远,实质上此时我们也可以揣测,这两句隐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诗人心中没谱,有些难以平静。
首二句写诗人心中的忧患。“中宵起望乡”五字领起以下四句。“沙明”四句都是诗人中宵望见之景,给人一种清冷、空旷的感觉。结尾两句是叙事,其中也隐含着对未来的忧心。
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自京城前往杭州赴刺史任,因战乱而取道襄汉,舟行月余。诗人遥望开阔的江面,作下此诗引出了乡愁以及心中的忧患。
侍读净业真头陀,静中万象观庵罗。起揽风云入纸墨,笔势所向扬天戈。
金翅擘海作平地,巨灵分山流大河。世人不悟三昧力,将谓妙迹回永和。
嗟子弱腕绾春蚓,索处陋巷藏泥蜗。何缘手迹荷题字,皮荐价视苍璧多。
忆昔风帆共投㝛,金山夜鼓惊鸣鼍。君呼起说微妙义,履行巨浪穿姻萝。
倚立云閒天澹外,长江荡与空相摩。三客恍知㝛世在,千生了办须臾过。
人閒别离细事耳,乘轮退转忧蹉跎。子颍困卧已近死,与子那得长委蛇。
一臂可为初祖断,三折岂屑张芝波。快雨堂中想投笔,仰见圆月升墙阿。
江上一书通问讯,翻湫倒海将如何。
白云有樵者,携酒至山家。春风好同来,为吾扫落花。
浮云离离,飒其风雨。扁舟独寐,梦我严父。曰嗟曰嗟,汝行良苦。
悠悠道路,矧兹鼙鼓。曰汝之先,未绝如缕。有孑其传,于今为五。
无曰予薄,诸灵所怙。敬汝慎汝,无忘先祖。再拜以跽,小子稽首。
暂别我父,日月以久。郁郁予心,如结予口。牵衣欲言,捧亲之手。
其衣烨然,其手载温。乃欣乃奔,乃蹶于门。起而傍偟,尚闻其言。
疾呼我父,其人曷存。维舟摇摇,维雨彭彭。风回一壑,万竹之声。
牛衣转侧,如卧春冰。行渐老大,实惭所生。激激潭水,舟乎济之。
浩浩亲恩,心乎系之。烈已前人,乌乎继之。我歌我谣,庶几励之。
水国潜鳞静,风林倦翼回。夜深云掩月,春远雪封梅。
剪烛清谈久,藏钩急令催。山僧更多意,莫惜尽馀杯。
东门东渡柳青青,雨后晴澜春水生。月影流来波影碧,浪花飞起雪花轻。
涟漪忽动鱼翻藻,浩荡初开凫啑萍。终日静观还有得,层层天色一舟横。
城东半亩地,日夕此徘徊。池鲤潜还跃,山花落更开。
耽卧怜多病,哦诗愧异才。纹楸有逸兴,敲户喜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