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早晨才辞别了洛阳,傍晚就到郑州投宿。
洛阳城已经看不见了,秋雨连绵晦暗了平陆。
老农从青草丛生的地边归来,村童还在濛濛细雨中放牧。
主人家住东边肥沃水田地,该收获的庄稼环绕着茅屋。
蟋蟀欢鸣织机声响,麻雀喧噪谷物正熟。
明天将要渡过京水,昨晚却还住在金谷。
这一去还想说些什么呢?到边远之地挣份薄禄。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这四句交待路途情况。早上与周人辞别,晚上在郑州寄宿,离开亲人,越来越远了,一种凄凉的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寂寞的旅途中,与诗人相亲相近的只有那随身僮仆了。这后两句摹写人情极真,刻画心理极深,生动地表现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凄清。唐末崔涂诗“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巴山道中雨夜抒怀》)就是由这两句脱化而出。
接下来八句由记叙、议论转为写景。诗人将这种凄清孤独的感情外化为具体可感的“雨中秋景图”:“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南阳、洛阳在视线中已逐渐模糊、消失,空阔辽远的原野笼罩在霏霏的霪雨、蒙蒙的烟气之中。村头,田父荷锄踏青而归,牧童短笛声声,怡然自得,村东水边高地上的主人家环绕在一片油绿鲜亮的庄稼中。还有悲鸣的秋虫,摇动的机杼,喧嚣的雀鸟。
诗的最后四句又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这两句是说:“我昨天还在繁华的洛阳,而明天就要去偏远的郑州了。”句意和头二句“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前后呼应,既体现出感情的凝聚、深化,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浑然一体。“此去欲何言,穷边循微禄”是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到穷僻边远的地方去。这二句话感情深沉、情韵丰厚而不作平白直露的激越之语,在自嘲中流露出更深沉的忧郁——情到深处人孤独。
全诗在征途愁思中以简淡自然之笔意织入村野恬宁景物,又由恬然的景物抒写宦海沉浮的失意、苦闷和孤独。全诗诗情与画境的相互渗透、统一,最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赴济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宁)途中,路过郑州(今属河南)时所写。
嗟乎余仲,叹诗颠酒渴,化为异物。记把一樽长忆弟,白昼吟声撼壁。
每到梅开,便啼鹃血,红了千林雪。金台可怪,是他羁绊英杰。
今日罨画溪桥,天涯人到也,梅花重发。只是题诗人去久,字迹也应磨灭。
故国茱萸,残年棣萼,恨事多于发。水明楼上,窗楞界上纤月。
客路逢君眼乍明,笑谈差慰旅魂惊。世情真比黄河浊,诗句偏同绿酒清。
苏季揣摩知欲就,韩非孤愤正难平。男儿一上燕丹墓,肯羡黄金买骏名。
凤拔龙蟠羡此翁,清飙会识父书中。自惭不及门前柳,得侍先生列下风。
瓜州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夹岸芙蕖红旖旎,满汀杨柳绿纷纭。
一杯酒向今朝别,万里船从此处分。他日重来须舣棹,莫教惊散白鸥群。
黄河万里浪高举,贾让之谋世空许。璧马于今不效灵,风涛簸荡连楼橹。
忆昔汉武通车书,朝臣建议开河渠。开元以后置仓舍,平分河渭称赢馀。
汴宋营漕分四路,半作边储半国赋。斗门高堰筑冈城,历险逾滩计生聚。
元人海运创伯颜,引汝绝济诚哉艰!明初海运旋亦废,会通始筑河淮间。
年来漕渠失故道,百万金钱任侵冒。督河使者妄庸人,不解河防气桀奡。
鞭挞小吏严程期,岂知畚锸皆疮痍。县令陈情不得达,自矜白简吾能持。
柳下何曾畏三黜,百姓喧呼趋事疾。一夜荒城走万人,两月之工六日毕。
安宜水涝原苦辛,力役谁复嗟劳人。犹幸三代直道存吾民,呜呼犹幸三代直道存吾民!
题《柳洲待别图》送刘跃如
轻暖轻寒无意绪,朝来几阵梨花雨。袖手东风伫立时,暗数落红愁不语。
杜宇一声人欲去,寒云片段依沙渚。横塘十里柳烟深,停舟正在烟深处。
春风桃李各言姿,台隶群芳又一时。棋局收来元息诟,琴弦绝后那求知。
悠悠眼且横双白,踽踽袍宁染一缁。豹隐怀文吾纵愧,只今坚守浪翁规。